昨晚接妞下课的路上,我和爸爸对话,
M:“今天去4s店了?”
D:“去了,还有个配件要再等一周……正好撞到了最脆弱的部位置……以后还是要注意看着点,小心点。”
M:“请你不要再说了!”(此时我突然很不悦,不想听到别人再对我说教!难道我是故意的吗?)
……
M:“宝贝,妈妈此时突然理解你了!……来上课的路上,我又跟你提起‘沙子进眼睛的事’,你说‘我不想再说了,我想忘了这件事!’”(当时妞很坚定地表明她的拒绝)
……
M:“妈妈,此时也一样,不想再提车子的事!”
放学时(周五)和孩子再提这件事(周三晚发生的)的目的是想知道这件事发生时她的感受,当时具体怎么说的已记不清了。
即便一直在学习,成长,但我还是延续了很多父母辈的表达方式,看问题的习惯……
虽然我重提此事的直接目的不是说教,但孩子感受到的是什么?至少我没能及时觉察到这件事以及我当时对她的态度给她带来的是“害怕、恐惧、回避”,说明我没有给到她最需要的爱,而且我不尊重地再揭她的“伤疤”,这整个过程中,我没有去觉察她的感受,没有想过我再提这件事对孩子意味着什么。相信她和我一样不是故意去造成这样的结果,所以我和她一样都不希望发生这样的事,一样会回想起来会后怕……
周四和孩子已提过‘沙子进眼睛’(周三晚发生)这件事,大概的对话是这样的,
M:“宝贝,能跟妈妈说说当时沙子进眼睛时,你是什么感受?害怕吗?”
B:“怕!怕妈妈生气!怕眼睛瞎掉,眼睛疼!”
M:“哦!后来妈妈没有生气,只是处理眼睛,你什么感受?还怕吗?”
B:“不怕了,心理踏实了。”
M:“亲一个!怕眼睛瞎和怕妈妈生气,你更怕哪个?”
B:“嗯…怕妈妈生气!”
……
这个回答给我一击,“咯噔”一下,一直觉得我还算是个正常的妈妈,但没想到我的生气会给孩子带来如此的心理负担!一直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以后是“讨好型”“敏感型”,不要像我一样,但我的无意识,可能会导致孩子要为了“不让妈妈生气”,而有意改变或者掩盖她自己。现在觉察,我平时在不想控制情绪、不知所措时,是否就很自然地用自己的生气、愤怒来控制孩子,以发泄我的情绪,同时让孩子因为害怕而暂时停止我认为的“不可接纳的行为”。如果我给她的是真诚的爱(而不带着我的负情绪),如其所是的爱,多一份尊重,多一份同理,多份理解,多一份接纳,少一些说教,少一些越界,少一些控制,少一些标签的预判,她的生命应该更加鲜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