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新华社重磅发文,“五问安阳’狗咬人’事件,小事为何被拖大?”很快,阅读量十万+,评论区一片点赞。毫不夸张,我反复拜读。
就“狗咬人”事件,我也码过两篇小文。这会难免自愧。若仅是没“五问”的锐利,还会找理由搪塞,而真差劲的是不敢直面。我的文,每次把事件从社会环境中剥离出,只就狗主人的个人品性而评头论足。其实呢,任何事件与它脚下的土壤,有着血脉相连。几千年前,晏子便向楚王说: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采写“五问”的新华社记者,也无奈过。被采访的部门单位,打起“太极拳”,上演“躲猫猫”,能拒之门外,便不让进屋。国字号权威媒体都吃闭门羹,受伤老人去投告,更难扒开一道缝。公安称狗咬人属民事纠纷,而狗主人没故意伤人,应找城管局。城管局推托大型犬不归他们管,建议打官司。去狗主人的单位市场监管局,市监局辩称清官难断家务事,并管不到他所在的单位。这付样子,的确不是个人品性的问题了。这可是“五问”的原版,我摘录起来底气十足。
前日半夜时分,狗主人到被咬老人家中道歉。之前他刚受到停职处理。一度关闭官博评论的纪监部门,也要核实情况。把小事拖大,涉事各方难脱干系,又似乎无可指责。公安、城管,及市监局等,都在热烈而高效的空转着,起码是工作标准、业务流程及职权范围等,没有出格。这为常态了,那么,受伤老人哭诉无门,而狗主人横行乡里,也将不是孤零零的个例。或许我在杞人忧天,而忧天的杞人,就是距济南不远的新泰古人。还是摘录“五问”,一击中的:新华社记者赴河南安阳展开实地调查,发现多个部门层层失守,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未落实到位,导致小事拖大。
按理,狗主人被停职,是安阳当地核查的开始。机构的力量足够大,不像我,只揪着人性去隔靴挠痒。一颗老鼠屎能坏一锅汤,但这锅与这锅汤,更掺不得假。我一瓜众,隔着远远的,都能嗅到“警棍”、“狗证”上的腥味,就看当地有关部门能否刀刃对内了。也可风过无痕,关上官博的评论,便眼不见,心不烦。
我多事了。老人等到了迟来的道歉,却不要赔偿,可别是被道德绑架。赔偿本是天经地义,要面子也要里子。而狗主人还憋屈着,没有停职处理,就硬扛,舆情也难大包大揽。只能说,迟到两个月的道歉,总算没缺席。这幸亏有机缘巧合。掰着指头数一数,没有几件邻里纠纷,能让省级台做九期电视节目,还又惊动国字号媒体。依我,被狗咬了看主人,惹不起,躲得起。并不是被狗咬过的人,都有一个小确幸。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