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教育想法我的大学
你是真的没有学习数学的天赋吗?

你是真的没有学习数学的天赋吗?

作者: 摒弃了小清新的糙人 | 来源:发表于2016-10-25 10:12 被阅读0次
来自插画师

是最近太忙于琐事而没时间审视自我的缘故,在昨天补了一个长长的午觉之后,我打算洗心革面,重新做人。

所以,在玩了半小时手机之后,我决定打开网易公开课,看一集久违的TED演讲,既然看了,索性记录下来和大家分享。之后,也许会经常分享看过的演讲或者公开课。

灵魂分割线

正文:

演讲标题:考试分数不是教育的目的

看到演讲标题的一刹那,觉得莫名可笑。这句话难道不是被国人强调了很多年,却从来只是空中楼阁的理念吗?要是这个理念能有一点落在实处,哪会有那么多碌碌无为、终其一生只能做一枚社会的螺丝钉的成年人?

并非对这些人有何偏见,或许几年之后我也会是这样的人。但是,我们的教育没能教会我们的是:成绩只是检验知识掌握程度的衡量标准之一,我们应该关注分数背后没能掌握的知识,而非简单的数字。

基于他对可汗学院的观察,萨尔曼可汗(可汗学院创始人) 在演讲中分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

1、对于技巧的掌握

2、思维方式的转变

萨尔曼首先提出一个现象:亲戚家的熊孩子们对于数学很头疼。

为啥呢?

因为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积累了越来越多的知识漏洞,所以在上新课的时候,之前的漏洞会阻碍对于新知识的学习。于是,熊孩子们就认为自己不是学数学的料。

是不是跟我们很像?

以自己为例,一直觉得我不是学数学和物理的料。但我也曾自问,除了没有天分,有没有其他原因。直到高中毕业,我才想明白(好像太迟了)。

初二开始学物理的时候,物理老师是个没有耐心年轻老师,此君上课草草带过,不求甚解,并且酷爱在讲课时玩挂在腰带上的钥匙。以上种种,导致当时坐在第一排的我上课分心,没听懂的知识也和他一样草草带过。虽然之后遇到的物理老师都是敬业且水平极高讲课风趣的好老师,但初学物理时遭受的挫败和一点点积累的知识漏洞,使我在之后的学习中越来越困难,从而对物理丧失了信心与兴趣(从而沦落为物理学渣)。

萨尔曼提出,就好比建造楼房,你请来包工头,告诉他们两周之内打好地基,两周之后你来验收,看到地基整体还不错,但有一些小问题,你对包工头说:你打的地基我能给你80分。但是不用返工,你们开始建第一层吧,给你们一周时间。一周过去了,你又来验收,这次问题百出,你只给他们打了60分,但工程并没有停。最后,在建到第三层的时候,楼房轰然倒塌。

大概人人都能明白为何楼会倒塌。学习也是如此。我们在规定的时间内,被迫完成规定内容的学习,默认每个人有着相同的掌握进度。然后,用测验来证明我们的掌握程度。有人100分,有人95分,有人80分,还有人不及格。

姑且不论不及格的人,即使是那些考100分的,也有考试中未出现的盲点未掌握,考95的人自不用说,尚有至少5%的知识有漏洞。但学校的教学不给我们喘息或者停下来跟上进度的机会,我们在原来95%乃至更少的基础上,继续新知识的学习。这个循环周而复始,直到有一天,漏洞使先前的知识体系崩塌,于是,我们对一门学科丧失了信心与兴趣。

萨尔曼总结:我们用人为的方式去限制完成某事的时间,肯定会有纰漏,并且我们通过检查也发现了这些纰漏,但却又将错就错。从而使学习过程崩塌。

于是,萨尔曼提出了掌握式学习的概念:

将人为的僵化、限制——何时学习?学多久?学习结果以分数高低划分等级转化为另一种方式,即,学生之间的差异在于用多久和怎么学才能掌握一门学科,最重要的是,学生们真正掌握了知识,而非取得高分。这种方式的好处在于不仅仅能够使大多数学生真正掌握知识,还能培养一种正确的思维方式:如果只考了80分,并不代表他们天生只有80分的水平,知识说明他们还需要在剩下的20分上继续努力,迎难而上。客服学习中的障碍。

看到这里,不禁想起了孔子的“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秉性和学习特点,施以不同的教学方式。大概好的教育思想都是共通的,但在所谓工业化时代,使学生成为学校教育标准化的产物,达到考上大学的目的显得格外重要。我没有资格去批判这样的教育体制,但我更加赞成萨尔曼的“掌握式学习”和孔子的“因材施教”。

当然,也有人质疑这种思想虽然有道理,实施起来未必可行。学生之间不同的掌握速度需要个性化的教学定制,势必需要一对一的教学和针对性的题目。这样的模式必然难以大面积推广。

于是,基于此,萨尔曼可汗创立了可汗学院,旨在为全世界的人提供高质量的免费学习资源。

可汗学院的好处在于:首先,学生能真正掌握知识,并且养成积极的心态,对学习产生兴趣,能够自主探索(对一门学科的信心太尼玛重要了);而在实际的课堂中,相比于之前学生之间就课程内容的互动,通过可汗学院的学习,他们则能真正产生知识上的交流和思想上的碰撞,从而引发苏格拉底式的对话。

当我们从掌握知识的角度、培养学习动力的角度出发,当我们发现错误时,把这种失败当作学习过程的一部分坦然接受,那真正掌握一门曾经难如妖魔鬼怪的微积分又有何难(话虽如此,我就是对数学木有兴趣,你来打我啊!)。这种思维转变并不是锦上添花,而是将来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萨尔曼提出一个构想,如下图(原谅我的渣图)

原谅渣图

这一构想实现的基础在于:我们借由掌握概念和知识,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挖掘学生的潜能,以达到“倒三角”的理想状态。

灵魂分割线

这种理想环境听起来着实令人激动不已(为何我想到了共产主义,一定是考研政治余味未散),而我也确实相信,未来社会人类能够达到这种人的潜能被充分发掘,人人都有引以为豪的一技之长的社会。但目前,仅中国大陆地区,为了实现所谓“掌握式学习”,实则是“优生拔高,差生补齐”。各类补习班层出不穷,吸金无数。虽然的确通过这种昂贵的手段获得了成绩的提高,但知识的获得难道不是基于自发自愿自我探索的状态么?以我这枚学渣为例,高中物理经常不及格,课外补习似乎卓有成效,但考试依旧烂得一塌糊涂。我想正是因为此前几年的物理学习中积累的漏洞太多,再想修补或是提高都已经无济于事。

可汗学院的模式在美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中国此类免费知识平台也逐渐被大众所知,但可汗学院的模式无法被完全复制到中国,免费的网络教育资源取代各类补习班的日子又何时到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你是真的没有学习数学的天赋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grru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