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学学李小仙儿,也标题党一回。
老师今天的后现代心理咨询乱弹,再一次强调没有所谓的“客观事实”,或者说对个体感受层面来说,“客观事实”并不重要,个体从自己理解的出发点,对一件事进行的描述,以此确立的对他自己的意义,才是重点。
因此,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咨询师关心的不应该是“客观事实”,更没必要去挖掘、澄清事实原因,而应该把注意力放在来访者对事件的描述方式上。具体咨询过程也不是把火力集中在解决问题原因上,而是致力于改变求助者的叙述方式,通过其叙述方式的改变,建构另一个跟他原先的叙述不一样的意义,通过事件意义的改变,来解决心理冲突和症状。
叙事,既建构着现实,也建构着人的心理。因此,后现代的心理咨询师就可以通过改变叙事,解构求助者的现实和心理问题。
诺兰导演的《盗梦空间》,就形象具体地充分展示了如何建构事件、建构意义,他是从时空维度,以梦境的不同层级为背景来展示的。
具体到心理咨询技术上,我想同样可以从时空维度,以记忆的不同层级为背景,引导求助者重新建构事件、建构意义,通过确立新意义,来达到治疗目的。
很庆幸,我为自己对闺女的方式,找到依据。
闺女刚上幼儿园那年,我自己带她,状况频出。上班不能迟到,闺女天天早晨捞不着睡到自然醒。有段儿时间,几乎天天早晨得挨揍,什么耐心陪伴都离我们太遥远,哪儿有时间呐。家里只有我们俩,我也几乎把坏情绪都发泄在闺女身上(现在看来那时候真是病不轻)。
很长时间,一直因那时的林林总总,对闺女心存愧疚。
后来,我就想,她那时那么小,还不到三岁,几乎记不住什么具体事儿,我就故意趁她高兴的时候,跟她说那时候发生的一些事儿,只不过用轻松玩笑的形式。
比如说,那时候其实真揍她的时候少,舍不得,大部分时候是拿鸡毛掸子吓唬,我家墙边儿好几个地方被敲得龇牙咧嘴的。有一回,她姥姥来,问墙边儿是怎么回事儿,闺女老老实实回答:妈妈吓唬我吓唬的。
我逮机会就跟她说类似的事儿,当笑话说,她听完,一般也乐得很。其实我的私心,能不能通过这种方式,改变、重建她的记忆,缓解她当时的紧张恐惧呢?
只不过不知道这种由别人的重建,有没有作用,能不能起到真正重建的目的。对闺女有没有作用我不知道,至少对我来说,这种尝试,让我缓解了自己的愧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