栾申菲:追寻抗大魂,筑梦新时代

作者简介:栾申菲,女,烟台市福山区臧家庄中学九年级在校生。
参赛宣言:传承抗大精神,庚续红色血脉!
家长寄语: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指导老师:吕清萍
栾申菲:追寻抗大魂,筑梦新时代
“黄河之滨,集合着一群中华民族优秀的子孙。人类解放,救国的责任,全靠我们…”1936年6月1日成立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简称“红大”,“抗大”的前身),于是一群抱着为国家奋斗伟大梦想的学员们,在硝烟弥漫的环境中,踏上了在烈火中斗争的道路。
他们不怕任何困难,他们勇敢向前,他们努力学习,他们为国报效。
抗战爆发后,中央决定成立抗大分校,进入敌后抗日根据地,1939年一月,抗大第一分校从延长县出发,1940年一月到达山东省沂南县。随后,第一分校进至胶东办学,四月到达胶东,在掖县与胶东抗日军政学校合编,成立抗大第一分校胶东支校,统称胶东抗大。1941年三月,栖霞牙山战役胜利后,胶东抗大奉命进入牙山抗日根据地。开启了在胶东长达十年,栖霞长达八年的艰苦生活。
“同学们,努力学习,团结紧张、严肃活泼,我们的作风…”对于抗大的学员,学习和战争是无时无刻的,从无固定的课堂和训练场地,但从没影响过上课。走到哪里,哪里的树林、荒地、河边就是课堂。曾在抗大工作的指导员也曾说过:“坐着石凳,趴在膝盖上写字,呆在哪里,哪里就是课堂”。夏天,在蝉的鸣叫下,阳光的照射下,还有硝烟的弥漫下,指导员在树下大声宣讲,抗大学员在认真的做着笔记,一幅奇妙的场景出乎意料的融洽。相对于生在和平时代的我们,紧跟时代潮流,用着先进的教学工具,可以在冬暖夏凉的教室里学习,朗朗的读书声,欢乐的笑声,都离不开抗大学员们的伟大奋斗。
也就是这种在艰苦环境中仍努力学习的精神打动了无数人,为此人们为了弘扬这种精神与品格,建立了栖霞胶东抗大精神教育基地。这是一次跨越时空的交流,在基地里巍然伫立的群雕,和群雕身后鲜艳的抗大红旗,仿佛穿越时空依然能看到飘扬的红旗和学员们蓬勃的朝气,为国家而奋斗是学员们的坚定不移的信仰。
在抗大教育基地穿过一条条小路,一副动人景象在眼前浮现,是抗大主任政治教员洪国治同志带病讲课场景,1916年,洪国志出生在浙江的一个小地主家庭这少年,在当年,他放弃了优越的家庭环境,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年他跟随抗大来到了栖霞牙山革命根据地任教,由于他忘我工作、积劳成疾,拖着病重的身体讲课,甚至有次咳嗽吐出了血,学生们都很担心他,劝他抓紧时间医治,可他笑着说没关系,干革命就是要流血牺牲,吐点血没什么,还嘱咐身边的同志千万不要跟别人讲。
炊事班做了病号饭,他却让给别人吃,自己仍吃难以下咽的粗粮。长期呕心沥血忘我工作,加上恶劣的生活环境,1944年秋,他病重的已经坐不起来了,即使躺在地铺上,他还在精心听取学员的思想总结,一直坚持到把这批学员送走他才入院,1945年二月,洪国治英年早逝,年仅29岁,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壮丽的无产阶级教育事业。
栖霞的青山绿水见证了抗大学员们留下的奇迹,栖霞的大地也见证了抗大学员们留下的足迹。栖霞抗大教育基地不单单是精神弘扬的途径,也是留下学员们奋斗的成果和历史的见证,筑梦新时代,弘扬抗大精神,栖霞抗大教育基地与其同在!
可以说,胶东抗大是胶东屋脊上的一面旗帜,是胶东的一项伟大的成就,也是栖霞人民心中永远飘扬的旗帜。对栖霞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加深了人民对党忠诚的感情,鼓舞和熏陶了栖霞几代人。
“像黄河之水,汹涌澎湃,把日寇驱逐于国土之东,向着新社会前进,前进,我们是抗日者的先锋!”抗大老战士李智胜老先生说过:“在当时对我的心里边,可起作用了,所以就经常想起它”。抗战老战士张旭初老先生也说过:“把你划中华民族优秀子孙之中,人类解放救国的责任全靠你来承担,每当唱起这些歌的时候,事实上是精神的升华”。
青春在歌声里复活,歌声让抗大老战士回到了昔日的岁月,诞生于1937年的歌曲穿越时空,激昂的旋律使无数个抗日救国的仁人志士从心灵深处受到震撼,歌声引领着他们义无反顾的投身于抗日救国行列,抗大校歌更是抗大的誓词!
为此让我们一同随歌曲追寻抗大魂,筑梦新时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