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余跳皮筋不是女生的专利,男生也玩,并且玩得更有难度。皮筋是把旧自行车内胎剪成细条,然后连接而成。拥有一条皮筋,如同拥有一个牛皮纸四角一样让人艳羡,那也是学生财富和地位的象征。王彪他爹对孩子当游戏很上心,他是复原军人,在部队就是汽车连的连长,弄点废内胎很方便,于是就给王彪用黑色内胎废料制作了一条加粗皮筋。乌黑的色彩,厚重的材质,一出场就惊艳众人,赢得无数女生青睐。王彪很是得意,皮筋被女生借走玩了几天后,王彪觉得也开始练习跳皮筋,要通过过硬的技术再次赢得别人都艳羡。于是就拉着单达亘夜以继日的练习。
跳皮筋也是一种升级游戏,它需要两个人撑着皮筋。从难度最低的小腿部高度玩起,完成一套规定动作后,再将皮筋的高度上移到臀部、腰部直至胸部。每一个高度也是先双腿撑皮筋后单腿撑,难度级别也不一样。跳皮筋也分脚可以移动和不能移动两种形式。王彪身形粗大,跳起皮筋来也挺灵活。俩人在学校拉人组队玩,回家后没人撑皮筋,就把皮筋套在树干上,或者套在凳子上玩,玩得昏天黑地,废寝忘食。民政局有个小库房,屋子矮小,空气闷热。地面也没硬化,尘土飞扬。两人也不在乎,孜孜不倦的练习跳皮筋业务。跳得大汗淋漓,不怕脏也不怕累,全身心投入。一场皮筋跳下来,浑身汗水和尘土都混在身上,全身黑泥。也不洗澡,回家就睡,醒来身上全是汗渍留下的一道道白印,像地图一样曲曲折折。狼狈如小乞丐。
吃过晚饭之后,他们也看电视。当时农业局办公室有一台黑白电视机。电视机放在一人高的电视柜里。吃过晚饭后,住在办公室里间的老高就会打开电视机。机关人员会早早的坐在电视机前的长凳上,一遍聊天一遍观看。电视节目会在晚七点开播,先播放新闻一类的电视片,然后是正片。正片一般是电影或者话剧。热映的电影一般是先在电视播放,然后才会在影院放映。一旦有新影片放映,西街和北街的村民也会聚集到这里观看,一屋子聚满了各样的人。大家把这当成一件大事来办,像过节一样兴高采烈。电视机经常出故障,有时候是信号不好,有时候不是。看《地道战》,画面不时中断,中断的时候荧屏上一片雪花,并伴有呲呲啦啦的噪音。此时老高就挺身而出,用手掌啪啪的拍着电视机壳,不一会画面正常下来。大家刚听到两句台词,画面又中断,雪花没了,换成斜纹图案。老高继续拍打机壳,寻求稳定。当然也有不卡壳的时候,《渡江侦察记》放映时,全程不卡壳,大家看得全神贯注,看到解放军战士机智斗敌时会欢呼赞叹,看到蒋匪军祸害百姓时会呼叫怒骂。一个电影看完后,不出三天,电影中的经典台词就会风行一时。《车轮滚滚》上映后,五年级男生流行手拿一根棍子上学,有人还在棍子上写下“打狗棍”的字样,这是跟电影学来的。看过《英雄儿女》后,王成那句“为了胜利,向我开炮”就成了大家都口头禅。还有《侦察兵》中郭锐的一句“太麻痹了”也能传诵一时,那原因应该是大家对“麻痹”一词不解,也因为“麻痹”和“马逼”谐音,有点恶搞的意思。
看电视最常遇到的尴尬事是停电。播放新版《平原游击队》时,村主任正怒斥小鬼子:你们要粮食?糠皮也摸不着。突然停电了,屋里一片漆黑,大家等了一阵无果,然后悻悻离去。一边走着,“糠皮也摸不着”就成了流行语。
民政局购置了一台彩电,看电视的人奔走相告,争相围观。大彩电看起来真漂亮。大家挤在办公室,边看边啧啧称奇。单达亘每晚都会去看,无论什么节目,都会看到散场。有个话剧叫《丹心谱》,王彪觉得没意思,单达亘却看得津津有味。男一号给他留下来太深的印象,以至于上大学时都能记得他的名字,叫郑榕。
除了看电视,他们也经常看电影。一张票才一毛钱,家里人对这个还是比较赞同的,前提是该做的家务要做完。家庭作业倒没有。但并不能每天有钱看电影,许多时候,只能在场外徘徊。电影院是个大破棚子,年久失修,已经在重建。所以1976年的电影都是在大礼堂里放映。大礼堂也是个大棚子,双出水大瓦房,像个教堂。里面有舞台,下面有二十多排长凳,用于就坐。大礼堂是个封闭的大院子,南面有一道大门,平时不开。放电影时,工作人员老黄就堵在小门查票。礼堂大院还有一个后门,在北面。后门两边是两米多高的围墙。后门一侧是公厕。许多没票也想看电影的人,会试图从后门附近翻墙而过。这对于身手敏捷者并不是难事。因为围墙边还有大树,先爬树再翻墙,不直接扒墙头要容易的多。翻墙的人太多也容易引起骚乱,礼堂工作人员偶尔也会打着电筒,在墙内吆喝:不许爬墙头,逮住了罚款。他们往往吆喝一阵就离开了。而翻墙者前赴后继,从不停歇。单达亘也曾试着翻墙,无奈个子太小,即使能爬上大树,也不敢跳进墙里边,更何况,墙里边就是厕所的粪坑。曾有还几个人,因为硬着头皮往里跳,结果掉进粪坑,沾了一身屎,狼狈不堪。单达亘觉得这样做风险太大,始终不敢尝试。结果,往往是在后门外流连一夜,最后失落着回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