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篇>
甲二、乙一、丙一、丁一、戊一
己一
庚一∶ 初增上尸罗,心地净增上,护心令不犯,别别得解脱。
在道谛的说明中,八正道的体系最完整。但现在依三学来说,说到慧学时,再叙述八正道,以明佛说道品的一贯性。
「初」说「增上尸罗」∶尸罗是梵语,意译为戒,有平治,清凉等意思。一般听到戒,就想到戒条,其实这是成文的规制,是因时因地因机而不同的;重要的是戒的实质。戒的力用,是恶止善行。依佛的本意,决非专从法制规章去约束,而要从内心的净治得来。烦动恼乱的内心,为非作恶,那就是热恼忧悔。如心净持戒,就能不悔,不悔就能得安乐,所以戒是清凉义。又烦恼如满地荆棘,一定嘉谷不生。心地清净的戒,如治地去草一样,这就可以生长功德苗了。然心地怎能得清净呢?这就是信,就是归依。从『深忍』(深刻的了解),『乐欲』(恳切的誓愿)中,信三宝,信四谛。真能信心现前,就得心地清净。所以说信是∶『心净为性,┅┅如水清珠,能清浊水』。从此净信中,发生止恶行善的力量,就是一般所说的『戒体』。所以说到得戒,无论是在家的优婆塞、优婆夷戒(八戒,是在家而仰修出家戒的一分);沙弥、沙弥尼戒(式叉摩那戒,是沙弥尼而仰修比丘尼戒的一分);比丘、比丘尼戒,起初都是以三归依得戒的。自愿归依,自称我是优婆塞等,就名为得戒。後来为了 [P179] 郑重其事,比丘、比丘尼戒,才改订为白四羯磨得戒。如没有净信,白四羯磨也还是不得戒的。所以戒是从深信而来的「心地」清「净」,从心净而起誓愿,引发「增上」力,有「护持」自「心」,使心「不犯」过失的功能。
戒,也称为律仪。梵语三跋罗,如直译应作等护;义译为律仪,从防护过恶的功能而得名。律仪有三类∶一、如真智现前,以慧而离烦恼,就得道共律仪。二、如定心现前,以定而离烦恼,就得定共律仪。三、如净信(信三宝四谛)现前,愿於佛法中修学,作在家弟子,或出家弟子,就得别解脱律仪。从净治清凉来说,这都是戒·这都是先於戒条,而为法制戒规的本质。从归信而得的别解脱律仪,属於人类。这或是男人,或是女人;或是在家,或是出家;或是成年,或是童年。由於社会关系,生活方式,体力强弱等不同,佛就制订不同的戒条,如五戒、十戒等,使学者对於身语行为的止恶行善,有所遵循。因此,称为波罗提木叉,意义为别解脱戒。这是逐条逐条的受持,就能「别别」的「得」到「解脱」过失。一般重戒律的,大抵重视规制,每忽略佛说能净内心的戒的本质。古代禅师,每说『性戒』,是重视内心清净,德性内涵的。但偏重证悟的清净,也不是一般所能得的。其实,佛法是『信为能入』,『信为道源』;真切的净信,誓愿修学,才是戒学的根本。
思考题:
1、什么是戒的清凉义?
2、律仪有哪几类?
作业:背诵——初增上尸罗,心地净增上,护心令不犯,别别得解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