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杨绛同志,始于钱钟书。钱钟书曾就读于清华大学,后得到国家奖学金到牛津深造,毕业后又去哈弗,杨绛同是。他曾经参与《毛泽东文选》的翻译。而对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围城》中写到的“城里的人想要急着出去,城外的人又想进来。”令我一度对婚姻充满不确定性,都说一本书,如细细品味,能感受到作者的一些情渗透。我想是不是作者的婚姻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而看到《我们仨》这本书,作者是杨绛,钱钟书的夫人,我不禁涌起一股想读的欲望,以此解析我以往的困惑。
《我们仨》可以说是一本回忆录,回忆钱钟书一家三口的生活往事。书中没有大起大落的情感描写,更多的记录了夫妻两人共同异国求学时的磕磕绊绊,后来又有了女儿钱媛。学业上,生活上的困难,都被他们迎刃而解,回国后在工作中也一样,以知识分子独有的智慧与坚韧,像一个探险家,探索周围的世界。虽生活环境困苦但精神世界丰富多彩。件件小事中流淌着浓浓地爱与理解。
我这时才知道杨绛同样是一位了不起的文学家。而他们的女儿钱媛,更是出类拔萃。杨绛曾说“女儿是她一生中最成功的作品”,当初在国外知道怀孕后,钱钟书说的就是“我不要儿子,我要一个女儿,一个和你一样的女儿。”而杨绛则更希望女儿像钱钟书。
父母认为女儿是可造之材,她的读书种子只是发了一点芽芽,还未长成参天大树,可女儿立志当一名教育尖兵,有志竟成,不虚此生。父母尊重女儿的意愿,正是这种高等级别的理解与尊重,才使得爱的灯盏长明。
他们一家人每个人,担任好几个角色,有时女儿是老师,长者,有时父亲又是孩子,兄弟,而母亲又是充当长者又是学生。钱钟书在哪儿,他们的家就在哪儿。
钱媛这样一位尖兵,于晚年走在了父母前面,就在生命的最后,她仍然坚持给学生上课,笔耕不辍。最后实在支撑不住躺在病床上,握笔及其不易,以艰难的姿势,写着《我们仨》的初稿。书里有一些钱媛的笔记,字迹稍显凌乱,有一些涂改,但仍能看出书写者的大气,挺秀。
钱媛走时,父母都有所感应,父亲说“回家吧,回你自己的家。”
过了一年,钱钟书老人去世,接连两位亲人的去世,给杨绛同志造成巨大的打击。他们三人就这么轻易的失散了,只剩下她一人。她迷茫了,“我清晰的看到以前当做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以致有了“世间好物不监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的感慨。
但她并没有因此绝望与颓废,化悲痛为力量,出版了《钱钟书集》《钱钟书英文文集》《围城》汉英对照本。将钱钟书留下的未完作品全部出齐,亲自作序,寄予深情。
她们一家,一生都是淡泊名利,躲避名利。晚年的好友吴先生写的《先生回家记事》中提到,杨绛,这位一百多岁的老人仍然每天坚持锻炼,写作,练毛笔字,虽臂腕已无力支撑但仍力求做到最好。生前将家中珍藏的各种文物字画全部捐赠国家博物馆。把各种书籍墨宝,古玩器物分送给至亲及好友留念。把一些好友的书信全部烧毁,只留下一些实在舍不得下手的。
杨绛同志生前就已安排好后事,不设灵堂,不留骨灰,不举行遗体告别,一切从简。且在极度虚弱时仍坚持“即使发生意外,请勿抢救。”愿最后走的平静,不折腾,不浪费医疗资源。
钱媛,走了,回家了,
钱钟书,走了,回家了,
现在,杨绛也走了,她说“我走人,那是回家。”也许她已经寻觅到了归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