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自己”是个哲学大命题,老子说过“知人者智,知己者明”,所以“人贵有自知之明”一直是我们的文化所特别强调的。
大道至简,人类对最质朴最简单道理的认识,不同文明之间往往不谋而合。古代希腊德尔菲神庙门柱上刻着这样一句箴言:认识你自己。可见,对“认识自己”重要性的认知,全世界不同文明、不同地域、不同种族间是一致的。
认识自己,从浅层次来说是一个人清晰自己三观,确定自己认知思维模式、情绪情感反应方式、意志行为习惯,能做到不轻易被情绪操控。深一层就是活到通透澄澈,明心见性从而实现情绪自由了。
认识自己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如果说跳出山外360度俯视,尚有认清庐山真面目的可能,那么认识自己呢?如何元神出窍,360度审视看清自己?
老祖宗倒是留给我们一个好办法——一日三省吾身。在自我反省中认识自己,细想想,这办法好像挺靠谱挺管用。
如何省?在关系之中,与人与事与天地自然的切磋磨合中。
关系之中那些情绪的风云变幻,那些情感的流淌积淀,自己起心动念、所思所想与一行一动,一行一动与喜怒哀乐间的千丝万缕牵扯瓜葛……一丝一丝捋,捋得越清,越能看自己清。
比如以前,没大经历人事时,我很喜欢阴天,天空那种均匀弥漫的灰色,晕染着全世界都是灰的,于灰色中,反而透出一种明亮,我喜欢那种被灰色衬托出来的,跟晴天时不一样的明亮。
后来,经历越来越多,心情也在生活磨砺中因一次次死去活来而变得面目狰狞,慢慢就不喜欢阴天了,大概是心中暗黑阴郁的部分太容易被唤起的缘故。
这个过程中,我看见自己变化的因果渊源,知道生命从来不会固着不变,而是一条流动不息、风景每一刻都不同的河,从而懂得顺应与接受变化。
所以通过觉察体验自己的情绪,不失为认识自己的途径之一。
特别负性情绪,负性情绪不可怕,怕的是负完了梳理不出它的前生来世,白负了,一次又一次糊涂着负。
梳理得出不能从根儿上灭了它,但梳理得出至少能增加你对自己的认知。
情绪是我们调节行为适应环境的指示牌、风向标,也是我们认识自己的潜在线索。
情绪反应的是个体需要与客观现实之间的关系,出现情绪波动提示需要与现实之间关系失衡,处理办法,要么在现实中创造条件满足需要,要么调整安抚需要状态,使之适应现实环境。总之是重新恢复个体需要与现实条件之间的和谐平衡。
这个过程中,能梳理明白自己的情绪、需要与现实之间的脉络,会更明白自己。
关于认识自己,心理学有个乔哈里视窗理论,它把“自己”这个概念所包含的所有信息从两个维度分成四个象限:
隐私区:自己知道,别人不知道的信息。
盲点区:自己不知道,但是别人知道的信息。
未知区/潜能区:自己和他人都不知道的信息。
公开区:我们知道,且别人也知道的信息。
就认识自己来说,重点在盲点区与未知区。对大多数人来说,这俩区所包含的信息内容要远远多于公开区与隐私区。所以我们的自我认知,这俩区域可有得探索。
探索盲点区,我们可以通过对比我们对自己的自我评价跟别人对我们的评价,在差异信息的比较、平衡中认识自己。萨特说他人即地狱,我觉得他说错了,他人对我们而言更像是镜子,每一个身边人都是我们的镜映者,一面面镜子也是我们认识自己的途径。
未知区是一个神秘区域,其中隐藏的信息主要潜伏在我们潜意识中,对这个区域的探索越深刻,认识自己就会越深刻。探索潜意识有个最有效的方法——精神分析,被称为中国精神分析播种机的曾奇峰教授曾经半认真半调侃说,如果你有钱又有闲,不妨找个专业精神分析心理咨询师做一下精神分析,会很刺激很好玩——他把精神分析称为人格鉴赏学。
认识自己有没有什么度与标准呢?怎么样就算认识自己了?我也不知道,就我自己的感觉,其中一个衡量标准可能是,越能看清自己,纠结与犹疑就会越少。
还有一个,多少能认识自己的基础上,才能确定自己真的想要什么,想要什么样的生活,想把自己的生命活成什么样子,或者想要超哪个方向活。
总之就是你能多少确定一些自己活着的意义,这个意义是你在认识自己的基础上,自己给自己确定出来的。
活着的意义在哪里?无处不在无处在。
煮一壶普洱,色泽艳红,香气氤氲,伴着音乐缭绕,阳光普照……在一些这样的时刻,生命意义仿佛映在那抹艳红里,那缕茶香里,那丝声音里,那片阳光里,睁眼可见,触手可碰,耳朵听得见,鼻子闻得见,嘴巴品得出,并且就在这一刻,被脑电波牢牢捕获。
意义不在虚空里,就在你感觉到的,经历着的点点滴滴里。在你感觉着、经历着,又如何反应着、应对着的点点滴滴里。
永恒、意义、幸福、美好,短暂、虚无、悲惨、丑恶,情绪情感……这些概念,都无法明确衡量、呈现。要想确定它们,认识自己是如何确定它们的,唯有靠体验。
所以说认识自己的过程,“体验”是必需媒介。
老师一直强调,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取决于一个人的自我“分裂”能力——能否及时把自我分裂成体验自我跟观察自我,我们一部分自我认知,正是通过观察自我对体验自我的观察分析来完成的。
体验,是一种心理层面的过程或状态。所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说的就是体验。虽然不可言传,但体验并不是孤立的、独自的、封闭的。心有灵犀一点通、心领神会,说的是有共同体验域的俩人,交流就可以停留在体验层面,此时无声胜有声,不需要哪怕一字半词的言语。
体验不仅是我们认识自己的必由之路,对世界的认识同样如是。眼耳鼻舌身意,是我们体验世界认识自己的通道,平常,却又神秘。
平常,因为这是我们与生俱来的能耐,我们往往“体验”而不自知,从生到死,我们靠体验与世界联结。
神秘,因为眼见、耳听、鼻嗅、舌品、身触、意测,并不一定如其所是,如其所“实”。我们大部分时候并不能清晰明了自己的“体验”,更遑论观察分析。
没有什么好办法,这需要我们随时随地有意识地去觉察自己,觉察自己的各种体验。
认识自己过程中,一定要重视自己的体验,我们一部分潜意识内容就隐藏在体验之中。
捕捉一闪而过的感觉,觉察自己的起心动念。像一朵花那样,放弃头脑,信任本性,用本性去体验自己的起心动念、情绪流转,像花与树靠本性感受雨的滋润,阳光的暖。
在体验中生命潜能自然蓬勃,不可抑制,你也会越来越接近于那个最真实的自己。
弘一大师去世前曾经留有手书——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问余何适,廓尔忘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特别喜欢其中“问余何适 廓尔忘言”的状态,“华枝春满 天心月圆”大概就是一种大喜悦的圆满感觉吧。
探索认识自己的过程很有意思,会惊叹,会沮丧,会惊喜,会失望,会不断肯定自己又不断怀疑自己、否定自己。没关系,可能最后拼凑出差不多清晰完整的自己时,大约就会有“问余何适,廓尔忘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的状态了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