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伦·纽哈斯后来是全美国受模仿最多、阅读面最广的报纸《今日美国》的头儿。回想起自己童年的生涯,他只是感叹了一句:如果你干的是一件恶心的活儿,如果认真干下去,而且尽量干好,你八成会得到提升,再也不用干那样的活儿了,这比当个无用的人胡混下去强多了。
也就是说,即便你不爱你的工作,只要你坚持到可以超越这份工作,就可以摆脱低级工作了。你的起点和低级工作阶段,成为你的积累阶段。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不可能一开始就拥有那么多自由选择的资格和余地。 谁不想做自己喜欢的事?当你从低头忍耐里强大了,你可以获得越来越多的能力和自由,去做你喜欢的。先忍耐,攒够资本再出头。
不管是出家,还是去学习了解心理学,都只是修行的开始,而不是结束。乃至,你修习到一定的程度,仍然会面临人生的困难、波动、诱惑和矛盾。
你说你是个来自小镇的年轻人,这不挺好的。你对世界抱有充分的好奇和渴望,但又不至于从赤贫的家庭起步,被艰难困苦压倒心志,仇视整个世界。正好可以克制一点,又励志一点,迈开腿往前走。
你说你是个来自小镇的年轻人,这不挺好的。你对世界抱有充分的好奇和渴望,但又不至于从赤贫的家庭起步,被艰难困苦压倒心志,仇视整个世界。正好可以克制一点,又励志一点,迈开腿往前走。
对了,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什么提高写作能力的办法。 我只知道,我大学时候看了三千多本书,一万多份报纸杂志,统统琢磨清楚明白,练笔写了十几个厚本子。然后,我在国家级的报纸和文学名刊发表文章变得轻而易举。
爱要走的时候,我们得学会挽留。而挽留的办法,仍然是蕴藏着美好生活细节的爱。争吵、冷战、敌视、彼此伤害等招数是无效的,不仅无法挽留,还会加速爱的离去。一个中学生做出的努力,值得许多成年人学习。爱,只能够用爱来挽留。
有一首歌里唱:“当完成了童年理想,童年又成了理想。”很多年后,阳光照进我们的回忆,这种靠自己换来自己想要的东西的感觉,特别好。别等,自己想要的东西,自己去追求得到,大概会成为一生的信念。
理想和情怀是用来埋头努力去实现的,不是用来天天挂嘴边上,让人同情让人笑的。
人文精神是个很大的词,分解一下,也不过就是以人为本,崇尚文明开化,崇尚礼仪精致,尽量去关怀人的自身,对自己对他人都文明客气善意点。这些体现在具体的生活方式中,正因为普遍意义上这是好东西,大家才去追求。通往人文精神的道路上,有真追求的,有装的,都比反对抵制的好。星巴克一个卖咖啡的,这已经够尽心尽力了。
喜欢到街头苍蝇馆子呼三喝四,是很爽快自由自在。但大多数人自己无所谓,又希望子女住在文明点的社区健康成长,而不是生活在鱼龙混杂的环境,为了孩子的教育,就是乐意高价买学区房。人吧,就是有那么点矛盾。
其实没有哪一种向上的生活方式是不“装”的。在不喜欢人文气息的人眼里,什么都是装。去星巴克是装,读书写字也是装,喝茶品酒瑜伽修行还是装,听交响乐看艺术展更是装。退到人性深处,一切让人更加文明精致的都是装。持之以恒地装,整个氛围就提升了。
日本国民素质全球公认。我看东野圭吾的小说《怪笑小说》,刻画得栩栩如生,电车里,大家表面上一派尊老爱幼谦让,肚子里各种抱怨不满暗骂。小说反映社会,也符合骨子里的人性。 有没有人文精神,心里怎么想不算,就是看日常的言行举止。只要你在大众规范里,做得及格,就可以了。不要拿出来粗鲁。谁管你腹诽?
社会要进步,大家要过得好,群体生活得舒适,就不该看见人追求好东西时来一句“装”。精神文化这种东西,截长是补不了短的,拉平只会一起退化,沦落到更糟糕的状况。星巴克提供场地给喜欢的人装,是好事,愿意去消费的就去。我还希望更多的人收入提高后,多去类似的这种地方装。
时间会不断改造我们,在这种向文明高雅靠近的过程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