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敏感期:从0岁一直持续到6岁
喜欢扔东西去、转圈圈、用积木垒高楼、喜欢小盖子或者小孔、喜欢爬高爬楼梯、喜欢不停地跳来跳去、有些开始喜欢翻箱倒柜(把里面的东西取出来,再把外面的东西塞进去,不停地搬来搬去)还有些孩子把自己藏到了柜子里、躲在窗帘后面、门后面、甚至藏在桌子底下......这些都是孩子空间敏感期的表现。
孩子最早空间智能的感受,就是把这个物体和另一个物体区分开:比如说他会把书从架子上推下来;把被子枕头从床上推下去;把抹布从桌子上推下去。
宝宝还喜欢扔东西,是因为他正在感受物体和物体之间是分开的。这种体现空间关系的游戏,不仅让宝宝获得快乐,还为以后与妈妈的安全分离做好铺垫。因为一岁前的宝宝会认为我和妈妈是一体的,他们通过游戏当中的物体分离来感受分离的意义。
所以当我们看到宝宝在自顾自地扔东西的时候,不要大声训斥,也不要埋怨,我们可以告诉他:“书和书架是分离的,书离开书架还是书,宝宝和妈妈也是分离的,宝宝和妈妈分开了,还是宝宝,宝宝很安全。”我们可以用这样的语言为日后的安全分离做好铺垫。
一岁左右:
这个时间段的宝宝喜欢往小孔里塞东西,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们会用手去插孔,像插吸管、钥匙、瓶塞等等。这些行为不仅让他对空间有了感知、锻炼了他的手眼协调能力、也锻炼他手部的肌肉。
在这个过程当中,构建了他的专注力。所以当宝宝在专注探索的时候,我们不要去打扰他,更不要阻止他的探索行为,我们可以蹲下来和他一起研究,也可以给他提供丰富的生活材料,供他探索。
三岁左右:
在不断地垒高——推倒——重垒的过程当中,孩子逐步建立了三维空间感。在这个过程,他的肢体肌肉得到良好机会锻炼的同时,他的视觉、触觉、想象力和创造力也得到了发展。
这个阶段不要禁止孩子的垒高行为,我们可以注意他使用的物品是否安全、是否易碎,确保孩子的活动是安全的,家长也可以和孩子一起玩垒高的游戏,在垒高的过程当中不仅锻炼了肢体肌肉的力量,同时还能体验到亲子互动的乐趣。
这个阶段的宝宝常常把自己放到柜子里或者是把自己放到抽屉里,特别喜欢和爸爸妈妈捉迷藏,把自己藏在桌子底下、门后面、甚至是大衣柜里。在捉迷藏的过程当中,孩子不仅增加了其动作的协调能力,还会提高对空间的感知能力,体验事物之间的空间关系。
这个时候,父母只需要提醒孩子要注意安全,一些危险的地方是不可以藏进去的。比如:冰箱、洗衣机或者是离电插座比较近的地方。
这些体验完成后,宝宝又会爬到某些物体上面去,如:爬上窗台、爬桌子、爬楼梯、这些都是儿童在运用身体对空间把握的一个过程。
当孩子的能力又得到提升时,他们就开始尝试从高处往下跳,在跳跃的过程中,孩子不仅可以收获身处不同方位带来的感觉,还能体会到征服高地的成就感。
这个过程中很多家长会担心,爬那么高掉下来怎么办?家长认为孩子没有安全意识。其实在很久以前,国际上就有一个试崖实验,儿童在玻璃板上爬行,但凡看到玻璃板下面一个视觉上出现的低洼的部分,他们都不会爬过去。这个实验也证明了儿童是有天然的自卫意识的。
如果一味地限制或者过度的保护,反而会破坏了孩子先天的自卫意识和探索空间的机会。
儿童通过不断的扩大对空间的感知探索,来感受整个立体的世界。在这个过程当中,孩子一次次地使用自己的身体,并且最终超越自己的身体,来探索和认知物质世界的空间。这正是孩子想象力爆发和自我创造的过程,也是建构数学二维喝三维空间最重要的基础。
当孩子处于空间敏感期的时候,为了孩子心理的健康成长,以及潜能最大程度的开发,家长们也要学着承受一些压力,要学会做孩子背后的默默的欣赏者,在保证孩子安全的基础上,给孩子自由的自由,让孩子尽情的探索、去体验、去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