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一个古老的东方民族很忌讳的词。但它也的确是生活在地球上的每一个生命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
一提到死亡,总是有种悲观的意味。
在黑格尔以后,德国资产阶级哲学中出现了一种趋向——悲观主义。这是欧洲精神文明的危机拨动了德国人深沉敏感的思想之弦。从叔本华经尼采到海德格尔,德国现代哲学的这三个关键人物在骨子里都是悲观主义者。
叔本华直截了当地渲染人生的痛苦和虚无,主张立足于虚无而否定、“解脱”这痛苦的无意义的人生。他想说明:人生既然在本质上是虚无,就应该自觉地皈依这虚无,摒弃人生一切虚幻的痛苦和欢乐。
尼采试图为人生提供一种意义,指出一条自救之路。他主张用艺术肯定人生,立足于人生而对抗人生的痛苦和虚无。尼采想说明:人生尽管在本质上是虚无,却仍然可借艺术的美化作用而获得其价值。
海德格尔,孤独的自我在绝对的虚无中寻找着自己。他想说明:人生唯其在本质上是虚无,个人才理当无牵无挂,有设计自己的存在方式的自由,可以从非真正的存在向真正的存在“超越”。
每读一遍海德格尔的死亡观,都会有更加深刻的感受。
上个月初,我报名了一个体验项目——死亡体验,但是实验室因为有严格的人数限制,所以最终没能参与其中。
这个实验室的出现,让当时的我,不假思索就直接报了名。我想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向死而生。
好比蹦极,当你纵身一跃的刹那,会感受到那种彻底地绝望、无助和孤独,恰好也正因为这最深刻的感受,会让人有一种重生的感觉,才会让你在今后更加珍惜当下每一天。
只有真正有过死的感觉,你才能真正的活。
这是对于年轻的我们来说,在追寻生命意义的时候,通常会选择的方式。
海德格尔认为,正是先行到死中去的真实体验使人从凡人琐事中解脱了出来,“打断了每一种坚执于所已达到的存在上的情况”,从而获得自由,开始对想着自己的死延伸过去的那些可能性进行选择。所以他说:真正的为死而在就是“使自身自由地去为此不可超越的境界而先行”。还说:“没有‘无’所启示出来的原始境界,就没有自我存在,没有自由。”
所以“先行到死中去”,正是“真正的为死而在”,正是摆脱“沉沦”、恢复个人的真实存在、赢得个人自由的途径。
原来就这一点来说,我也是一个悲观主义者。
为死而在,总比逃避和沉沦要好得多。
当我们在某个时间节点突然明白自己过去的选择时,也许你会和我一样,淡然一笑,点点头,心里想着“原来如此”。时间就是这样,会证明你的一个又一个选择。
对待死亡的态度,因人而异。而我庆幸,自己选择了它具有的独特启示意义的积极力量,这份力量会让我保住真实的自我,找到属于我的自由。
孤独的自我在绝对的虚无中寻找着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