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虢州三堂来历

虢州三堂来历

作者: 老顽 | 来源:发表于2023-09-08 12:37 被阅读0次

    灵宝弘农涧河碧波荡漾,景色宜人,一泓清水为灵宝城区带来了无限生机。今天的灵宝城区正是唐宋时虢州治所在地。唐宋时,这里有个非常有名的景点,叫虢州三堂,依河而建,在今灵宝城区弘农涧河西。据史载,虢州三堂是在唐开元初年,岐王李范、薛王李业二人为虢州刺史时所建。《明一统志》载:“三堂在河南府灵宝县旧虢州治内,唐岐、薛二王刺史时建,取人臣再三之义。”《国语·晋语一》载:“‘民生于三,事之如一。’父生之,师教之,君食之。非父不生,非食不长,非教不知,生之族也,故一事之。”三国时期的大儒韦昭注《国语》时说:“三,君、父、师也。”因此说“三堂”是取忠君、孝父、敬师之意。虢州三堂借助近山傍水之势,亭台楼阁、渚岛湖溪一应俱全,种植有柳树、竹子、荷花及各种花草,成为唐宋时期非常有名的风景名胜,几代文人都在此留下了很多有名的作品。

        吕温《虢州三堂记》

        唐朝吕温《虢州三堂记》写在公元794年至799年之间。从时间上看,吕温《虢州三堂记》是记述虢州三堂最早的作品,对虢州三堂记述也比较系统。

        吕温(771年—811年),字和叔,又字化光,唐河中(今山西永济)人。他是中唐时期王叔文政治革新集团的重要人物,也是唐代中期一位有成就的文学家。贞元十四年(798年),吕温进士及第。从创作时间等方面推测,吕温进士及第后,从长安路过虢州时,身为虢州刺史的张式约请青年才俊吕温撰写《虢州三堂记》。该文开头交代了虢州三堂修建的过程和意义,然后笔锋一转,描写其四季景色之美:

        春之日众木花坼,岸铺岛织,沉浮照耀,其水五色。于是乎袭馨撷竒,方舟逶迤,乐鱼时翻,飘蕊雪飞,溯沿回环,隐映差池,咫尺迷路,不知所归。此则武陵桃源,未足以极幽绝也。

        夏之日石寒水清,松密竹深,大柳起风,甘棠垂阴。于是乎濯缨涟漪,解带升堂,晨景火云,隔林无光,虚甍沈沈,皓壁如霜,羽扇不摇,南轩清凉。此则楚襄兰台,未足以涤炎郁也。

        秋之日金飚扫林,蓊郁洞开,太华爽气,出关而来。于是乎弦琴端居,景物廓如,月委皓素,水涵空虚,鸟惊寒沙,露滴高梧,境随夜深,疑与世殊。此则庾公西楼,未足以澹神虑也。

        冬之日同云千里,大雪盈尺,四眺无路,三堂虚白。于是乎置酒褰帷,凭轩倚楹,瑶阶如银,玉树罗生,日暮天霁,云开月明,冰泉潺潺,终夜有声。此则子猷山阴,未足以畅吟啸也。

        於戏!不离轩冕而践夷旷之域,不出户庭而获江海之心。

        ……

        文章最后赞扬了刺史张式的政绩,交代了写这篇文章的原因。

        此文写虢州三堂四季景色,采取赋的铺排手法,春天时,处处草木花卉,色彩斑斓,将水映衬得五颜六色,小舟游荡在湖中,鱼儿在水中跳跃,曲径通幽,美妙无比,如同走进武陵桃花源一般。夏天时,“石寒水清,松密竹深”,清幽无比,阴凉宜人。秋天时,秋高气爽,月夜风清,又是一种景色。冬天时,“玉树罗生”“冰泉潺潺”……

        《虢州三堂记》文章影响较大,明代孙绪认为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可能就受吕温《虢州三堂记》启发。

        韩愈与“虢州三堂二十一咏”

        元和八年(813年),大文学家韩愈写了一组反映虢州三堂的诗。事情缘于他的好友刘伯刍任虢州刺史。刘伯刍到任一年多,尽职尽责,为虢州百姓免赋免粮,做了很多好事,把虢州治理得井井有条,于是才有时间对虢州三堂进行整修,增加了不少风景。接着就作21首诗对这些风景进行描述歌颂。这组诗当时在京师一下子流传开来,很多文朋诗友争相和之。韩愈与刘伯刍是好友,当然也不例外,就作了《奉和虢州刘给事使君三堂新题二十一咏》这组诗。

        其一《新亭》:湖上新亭好,公来日出初。水文浮枕簟,瓦影荫龟鱼。

        其二《流水》:汩汩几时休?从春复到秋。只言池未满,池满强交流。

        其三《竹洞》:竹洞何年有?公初斫竹开。洞门无锁钥,俗客不曾来。

        其四《月台》:南馆城阴阔,东湖水气多。直须台上看,始奈月明何。

        其五《渚亭》:自有人知处,那无步往踪?莫教安四壁,面面看芙蓉。

        其六《竹溪》:蔼蔼溪流慢,梢梢岸篠长。穿沙碧簳净,落水紫苞香。

        其七《北湖》:闻说游湖棹,寻常到此回。应留醒心处,准拟醉时来。

        其八《花岛》:蜂蝶去纷纷,香风隔岸闻。欲知花岛处,水上觅红云。

        其九《柳溪》:柳树谁人种?行行夹岸高。莫将条系缆,著处有蝉号。

        其十《西山》:新月迎宵挂,晴云到晚留。为遮西望眼,终是懒回头。

        其十一《竹径》:无尘从不扫,有鸟莫令弹。若要添风月,应除数百竿。

        其十二《荷池》:风雨秋池上,高荷盖水繁。未谙鸣摵摵。那似卷翻翻。

        其十三《稻畦》:罫布畦堪数,枝分水莫寻。鱼肥知已秀,鹤没觉初深。

        其十四《柳巷》:柳巷还飞絮,春余几许时。吏人休报事,公作送春诗。

        其十五《花源》:源上花初发,公应日日来。丁宁红与紫,慎莫一时开。

        其十六《北楼》:郡楼乘晓上,尽日不能回。晚色将秋至,长风送月来。

        其十七《镜潭》:非铸复非熔,泓澄忽此逢。鱼虾不用避,只是照蛟龙。

        其十八《孤屿》:朝游孤屿南,暮戏孤屿北。所以孤屿鸟,与公尽相识。

        其十九《方桥》:非阁复非船,可居兼可过。君欲问方桥,方桥如此作。

        其二十《梯桥》:乍似上青冥,初疑蹑菡萏。自无飞仙骨,欲度何由敢。

        其二十一《月池》:寒池月下明,新月池边曲。若不妒清妍,却成相映烛。

        这组诗对刺史府三堂21处景色进行描述咏叹,语言浅显直白。由于韩愈在当时文艺界的地位和影响,这组诗在当时影响也比较大,其中不少诗艺术性较强。如《花岛》这首诗描写一座开满鲜花的江中小岛的美丽景色,却并未正面描绘,而是通过细微的观察、敏锐的嗅觉以及丰富的想象来加以表达,构思甚为奇特,极具艺术效果。蜂蝶采花,本为自然现象,但这里用“去纷纷”极言其多,且都飞向同一方向,可见某一地方对它们的吸引力之巨大,已暗点“花岛”的魅力。之后,诗人顺着蜂蝶飞去的方向,调动嗅觉,顿时感到扑鼻的香气隔着宽阔的江面传送过来,香气隔岸可闻,可见花香之浓郁,而由花香之浓郁,又不难想象繁花之茂盛。一句视觉,一句嗅觉,虽未直接展示花岛,却足以撩动读者的向往之情,也足以调动人们的想象力,急于一睹美景的人们自然要争相打听其具体方位。那么,这花岛究竟在什么地方呢?诗人给出的答案是“欲知花岛处,水上觅红云”。“水上”是花岛的地理位置,“红云”则指出了花岛的隐约所在。因为隔着宽阔的江水,无法看清花岛的真面目,只是隐约可见远方似有一片红色的云彩,那就是花岛的具体位置。远望如红云,则近处足可见其花之繁盛。一句轻松的指点,给读者以启发,从而进一步激发人们的想象,诗的意境也就更为深厚。全诗短短20字,且平白如话,却包含着曲折的心理历程,给人以丰富的想象和隽永的回味,极具匠心。

        韩愈写这组诗看似在和刘伯刍之诗,其实是在无形中赞赏刘伯刍政绩。他在诗的序中这样写道:“虢州刺史宅连水池竹林,往往为亭台岛渚,目其处为三堂。刘兄自给事中出刺此州,在任余岁,职修人治,州中称无事……”显然看出,其写的真正意义。

        在韩愈的推介下,虢州三堂更是为世人所知。

        贾岛韦庄咏叹虢州三堂

        作为韩愈的朋友,贾岛有机会也到虢州三堂看看,看了之后,激动不已,提笔就写下这首《题虢州三堂赠吴郎中》:

        无穷草树昔谁栽,新起临湖白石台。

        半岸泥沙孤鹤立,三堂风雨四门开。

        荷翻团露惊秋近,柳转斜阳过水来。

        昨夜北楼堪朗咏,虢城初锁月裴回。

        诗中对虢州三堂进行描述和赞美,虢州三堂的树、草、湖、台,河岸、沙滩、孤鹤、荷花,古柳、斜阳、楼台、老城,处处风景优美,让人心动不已。诗作用典不多,直白易读,朗朗上口,从傍晚写到月夜,从斜阳写到秋月,景色宜人,美不胜收。

        唐末著名诗人韦庄,寓居虢州,一有时间就到虢州有名望的地点游玩,虢州三堂自然不会遗漏,写了《三堂早春》《三堂东湖作》等篇。其中《三堂早春》写道:

        独倚危楼四望遥,杏花春陌马声骄。

        池边冰刃暖初落,山上雪棱寒未销。

        溪送绿波穿郡宅,日移红影度村桥。

        主人年少多情味,笑换金龟解珥貂。

        “危楼”指高楼。“金龟”,唐代官员腰间的一种配饰。“珥貂”,古人冠上的配饰,二者代表高官的身份。

        该诗的首联描写三堂早春景色。诗人前去拜访友人,在高楼上倚栏俯瞰,一望无际,阡陌纵横,杏花绽放,春色盎然,远处传来马嘶的声音。颔联写景由近及远,早春季节,乍暖还寒,池塘边的寒冰开始融化,而远处山上的积雪还没有消融。颈联描写三堂的美景,由下及上,在庭院旁边的溪水,绿波荡漾,穿堂而过;溪上小桥的影子,在阳光的照耀下,随着时辰变换,非常优美。诗人运用通感拟人的修辞手法,动静结合,状物传神,形象生动,非常有情趣。尾联大意为:友人年少风发,并且通情达理,因为诗人还是白衣(韦庄此时还未做官),主人为了不让客人窘迫尴尬,便摘掉貂尾冠,换掉金龟袋,以示真诚相待。《三堂早春》这首诗写景从上及下,由近及远,动静结合,描绘细腻,用词妥帖,尤其是“溪送绿波穿郡宅,日移红影度村桥”,状物传神,堪称佳句。该诗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既描写了三堂园的优美景色,又表达了主人的好客之情。

        韦庄的《三堂东湖作》也非常有名:

        满塘秋水碧泓澄,十亩菱花晚镜清。

        景动新桥横蝃蝀,岸铺芳草睡鵁鶄。

        蟾投夜魄当湖落,岳倒秋莲入浪生。

        何处最添诗客兴?黄昏烟雨乱蛙声。

        诗中“蝃蝀”(dì dōng)是长虹的别名。此处是说,桥如长虹卧波。“鵁鶄”(jiāo qīng),水鸟名,即池鹭。“蟾”,蟾蜍。古代神话月中有蟾蜍,故称月为蟾。

        此诗是写三堂傍晚的景色。诗人根据自然环境,用明白晓畅的语言遣词造句,写出眼中所见和心中所感,以真切的情意来牵动读者的心灵。作者以湖面为中心,将湖上、岸边、天上、四周的自然景物都组织在一起,汇集到湖中,成为活泼、优美、迷人而又宁静的一潭。此诗结构新奇,在自然流利的笔调中,暗寓着章法上的精心安排。用字准确、生动,全诗音调响亮。诗中的动词,如“动”“横”“铺”“投”“落”“倒”“入”“生”等,使本来静的景物有了动势,也使本来各不相干的景物相互融为一体。形容词“澄”“清”“乱”等,也恰到好处,例如用“乱”字来形容群蛙自由合唱的声音,真是惟妙惟肖。从中也可见作者熟能生巧的文字功底,他调动多方面的艺术手段,把东湖的自然美景表现得极为生动逼真,一片闲适之情,充溢于字里行间,令人神往。

        到了宋代,三堂已成为久负盛名的历史古迹,是文人墨客游历题诗、士人们朝思暮想的绝好去处。苏轼在很多文章中对此进行赞美。特别是《上虢州太守启》:“切以弘农故地,虢国旧邦。周分同姓之亲,唐以本支为尹。富庶雅高于二陕,莺花不谢于三川。韩公二十一篇,风光′咸在;贾岛五十六字,景色如初。”极力称赞虢州三堂。

    王邦盈搜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虢州三堂来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hfdv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