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读《少有人走的路》,在差不多二十年前。
具体内容记不得了,但这本书留给我时间无法湮没的印象:我读得异常痛苦。
并非文字艰涩难懂,而是作者仿佛那个喊出“皇帝没穿衣服”的孩子,让我原本奉为真理的认知轰然坍塌。
在心底,我明白作者让我看到了月球的另一面,所以我才能继续读下去,而不是随手一扔,断它个异端邪说。
作者几乎没有东亚文化的背景,但他的很多观点都正中要害,如同一针见血的针砭,应该是西方文化也经历了类似的演变。
最近又翻开这本书,二十年时间让我坦然接受了其中一个观点:父母并没有他们口中那么“爱”自己的孩子。
爱需要非常艰辛的反思,而人很难不被文化裹挟。
父母无法全然“爱”孩子,这个观点对从东亚文化里浸染出来的脑袋,其冲击不亚于“雷峰塔的倒掉”。
这本书论述了四个主题:
1. 自律 Discipline
2. 爱 Love
3. 成长与世界观 Growth and Religion
4. 机缘巧合 Grace
自律是选择不畏艰险地追求成长,不被自洽的逻辑所限,勇敢地放弃自己原有的认知,看到更大的世界。
人生的目标不是追求无忧无虑,而是选择努力成长。
爱是愿意去帮助所爱之人的成长。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所谓的自我牺牲不是爱。
作者认为宗教是每个人的世界观,各不相同。尽管作者使用了“神”这样的词语,而且不难看出他是有神论者,但他把宗教的概念扩展为世界观,从这个角度论述,的确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信仰。
Grace这一章作者论述了超越科学的存在。按照现在流行的说法,“这个世界是一个巨大的草台班子”,那维持草台班子像模像样持续运作的神秘力量是什么呢?
科学是在已知范围内被证明的知识,直到已知范围扩大,发现现有知识的局限性。如果用“神”或者“Grace”来指代神秘力量,作者认为可以先接受其存在,直至人类的认知进步到可以证实或者证伪。
谈及“神”,我的教育背景会自动激发出反对的念头。这让我联想起另一本书《了凡四训》,尽管其内核同样与学校教育秉持的无神论相悖,但我更容易接受“命运”的存在。
如果可能,建议读原版《The Road Less Travelled》。文字简单,有少许心理学的专业词,偶尔有比较艰涩的长句,但不影响理解。
作者的文风类似于讲述自己对人生的反思。不必全盘接受其观点,毕竟读书是寻求他人的视角来完善自己的观点。对于二十年后的我,作者的想法和思路依然让我开卷有益。
The Road Less Travelled原来你眼里的世界是这个模样,和我看到的有些不一样啊。
f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