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纳自己的平凡,尊重他人的特殊。
文 | 衿语
一对父母跟自己的孩子说:
上学最重要的就是维持好成绩,
有好成绩才能读好学校;
读好学校才会有好学历;
有好学历才会有好工作;
有好工作才能赚到钱;
有钱,才会有好生活质量,
没有钱,什么都是假的。
这套逻辑,听起来似乎没什么毛病。相信我们中的大多数为人父母者,平时也都是这么跟孩子灌输的吧?
然而很不幸的是,在这样的教育下,往往盛产这样一种孩子:
他们一旦学习受挫后,就会自我封闭,沉溺在虚拟网络的世界里,又总感觉生活空虚人生无望,最终为了寻求刺激,走上反社会的犯罪道路。
你也许会认为这样的推断过于极端。不,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实在是比比皆是。
因为那套看似无懈可击的“教育理论”,最终的结果导向就一个字——钱!
如果你对孩子唯一的关注点是学习成绩,而昭然若揭的目的就是有钱。那这样的亲子关系显然就是一种物化了的关系。
有多少父母没日没夜地忙于赚钱的事,然后用物质满足取代心灵陪伴,并时时刻刻向下一代传达着,没钱就什么都不是的价值观。
可他们甚至没空认真想一想,金钱利益至上的价值观会促使人将一切都物化,变得只在意个人成本与得失的平衡,忽略掉其他一切。
不,或许不是没空想,而是自己也已经觉察不到这套逻辑体系是否不妥了。
在《关系物化》这本书里,作者用这样的一个例子,向我们揭示了一个事实真相:
影响个人一生中生活满意度最大也是最重要的因素,不是财富,不是名声,也不是工作,而是关系。
这个关系并非我们日常讲的那种因为利益而产生的关系,而是与身边的朋友、家人或社群有良好温暖的关系,这是让人健康和幸福的关系。
因此,成绩固然重要,但影响子女未来发展的因素不只有成绩,还有人际交往、行为、品行和自我控制等能力。
如果我们能真正厘清这个逻辑,就能反观到文章开头提到的那套理论的戕害了,也自然会更加明白该如何正确引导和参与孩子的人生。
那到底什么是“关系物化”呢?
它指的是在人际情境中,任何一方为了满足欲望,无视自己或对方的感受,把人当成没有情感的物品,采用损害彼此身心、权益或资源的方式,来达到预定目标的人际互动模式。
它反应到亲子关系中,除了上面提到的这种,即父母用物质满足取代心灵陪伴,寄希望于孩子的成绩,以满足为家庭形象加分,将来不拖累父母还能帮衬家里的关系模式。
还包括让下一代按照自己的期待为自己而活,却忽视和掠夺了孩子本身的梦想和追求的父母。
以及那些把父母的百依百顺视作理所当然,在得寸进尺的溺爱中,贪婪地将父母视作满足自己利益需求的工具,甚至泯灭亲情和人性的子女。
说到底,关系物化,就是一种自私自利性,只关注自己得失,而忽略了对方也是活生生有血肉有情感的特殊个体的一种变了质的关系。
而更可怕的是,这种关系物化还不仅是指“物化他人”,有很多“被他人物化”,甚至是“物化自己”的人,他们深陷物化的关系中,痛苦却并不自知!
当恋人成了填补寂寞的工具,
当子女成了满足虚荣的挡箭牌,
当朋友成了事业前景的垫脚石……
这些被利益所侵蚀的重要关系,将如何找回最真诚的初衷?
《关系物化》
01
亲密关系
看过生活中太多电光火石的结合,分分合合的纠缠,欲罢不能的相爱相杀……花花世界的红男绿女们,总有那么多在互相伤害的关系中深陷沉沦的人。
我曾在《避渣秘籍——做亲密关系里的享爱者,而不是受害者》这篇文章里说:
好的爱情应该是双方都舒服的亲密关系,不是纠缠撕扯,不是控诉怨恨,更不是耗尽心力。爱情不是为了证明给别人看,而是我们在这段关系里都变得更好了,如此足矣。
如果你想的是,因为我爱你所以你是我的,或是因为你爱我,所以我是你的,那么这样的亲密关系就是一段物化的恋爱关系,并且注定会是伤害彼此的关系。
在《关系物化》这本书里,我们能看到几个非常有代表性的“恋人关系物化”的例子。
有人用恋人补足自我在其他方面失去的控制感,把对方视为自己的附属品,以为恋爱就是把对方绑在身边,绝对的支配和控制,还美其名曰是因为爱情。
殊不知,他爱的其实不是对方,而是自己,他爱的是“对方可以随时满足自己”这件事而已。
那些恋爱中的PUA实施者,恰恰就是出于这样的心理。
还有一些女性,怀着用恋人证明自己存在感的潜意识,为了得到或享受被爱的感觉,哪怕只是对方嘴上的“我爱你”三个字,也要用美好的幻觉,弥补以往痛苦的经历和回忆。
即使被利用被欺骗,不到最后不面对现实。这种甘愿被对方物化的心理,也自然成就了人们口中的“吸渣体质”。
将爱情当成逃避的工具时,你爱的并非对方,而是对方所提供的功能。
交往是为了让彼此过得更好,而不是为了麻痹寂寞。
《关系物化》
还有那些自视甚高,用“理想伴侣”的要求和标准,挑选另一半以提升自我个人价值的人。
这种优越感体现在感情上,就成了一种完全以自我为中心的物化思维。
可曾想过,当你像挑商品一样选过来的人,最后也用这样的方式踢掉了你的时候,你又得到了什么呢?
“理想伴侣”不是既存的,而是养成的。
所有人都跟你一样特别。没有人应该永远牺牲自己,成就对方。
真实的关系是要适度放下对他人符合自己要求的期待,彼此认真倾听对方,让自己能在他人的回应中不断调整。
《关系物化》
02
人际职场
人和人之间,除了与身边亲密之人的关系,正常的人际社交和职场关系在所难免。
可在如今这样一个充满激烈竞争和讲究效率的商业环境中,对于职场人们更多联想到的是“办公室政治”的勾心斗角,对于人际交往则更倾向于揣度和不信任。
很多人信奉的是,对于"外人”,只用交际不用交心。
于是,总有人用排挤众人的目光,媚上欺下,认为“我这么优秀,你凭什么跟我平起平坐?”。
总有人八面玲珑,笼络人心,用讨好的方式为自己取得影响力,然后道德绑架他人“我这么照顾你,你怎么可以不听我的?”。
也总有一些人单方面地为自己在友情关系中的付出而不值,企图用控制对方来缓解自己的自卑焦虑感,结果伤害了对方也伤害了自己。
虽然优势、专业、级别不同,但我们都一样独特;
没有谁在谁之下,我们彼此照顾,互相支援;
我希望你认为我值得信任,我也相信你值得信任;
没有称斤论两的利益,才能为关系带来助力。
《关系物化》
03
自我物化
是的,你没看错,关系物化同样存在于自己与自己的关系之中。
苏格拉底说:未经审视的生活不值得过。
本书的作者也告诉我们,人应该常常审视自己和自己的关系,以及自己和别人的关系,避免成为一个自欺欺人、无知无感却对此毫无察觉的人。
当我们用物化的标准与他人建立和维持关系的时候,首先自己肯定也是用同样的思维和认知,物化自己的。
因此,意图矫正与他人的关系,向着健康良性的方向发展,就要先面对自己,正视自我。
有多少人用世俗的成功定义自身的价值,使自己不停向前奔跑,不停向上攀爬,在物欲利益的齿轮上永无止境,却忽略了一直在身边的珍贵家人?
有多少人为了创造更多的个人财富,而无视自己的产品和商业模式,对社会、对未来、对下一代、对环境会造成怎样恶劣的影响和伤害?
有多少人为了追求优越感,而抬高自己贬低他人?
有多少人为了得到群体的认同,而不自觉成为恶势力的帮凶?
又有多少人为了自己虚无的偶像包袱,将自己的过错责任甩锅给弱势群体?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特别的,因此我们竭尽全力,想证明自身的价值。
然而,我们都有想法、有感受、有喜怒哀乐,
我们的存在不是为了顺从那些外在的评价和标签,
而是为了展现自己的独一无二……
《关系物化》
因此,经常性的问问自己,对自己而言最重要的是什么?
只有成为真实的自己,不受外界和他人评价的左右,才会活得坦荡而从容,才不会出现认知失调,才不会在潜意识中鄙视自己。
了解真正的自己,才不会被他人“物化”;
尊重特别的他人,才不会去“物化”他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