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寫出一本好書不一定非得住到山洞里,可要是不愛交際可能是有助於創作的。
哲學家:阿圖爾· 叔本華 (Arthur Schopenhauer, 1788 - 1860)
用法:在聊到退休計劃的時候,你可以談到自己有意“避世而居,如叔本華一般培養一種遠離塵世爭鬥的心境。”
要理解哲學家的一大難處,是他們幾乎都是在回應另外的哲學家,也就是說你要讀懂甲哲學家,就必須對乙丙丁哲學家有些許新的。阿圖爾· 叔本華就是這樣,他的名著《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就是在評論他的德國同胞伊曼努爾康德的理論。
康德宣稱我們無法穿透感官的帷幔,不能了解真實或“本體”世界。不是這樣的,叔本華駁斥道。在所有的心理活動中,我們都能感受到我們的意志,他稱作“生存意志”,可以理解成是一種永恆的對於永生和繁衍的追求。作為最典型的抑鬱派存在主義哲學家,他的悲觀可以說到了非比尋常的程度(也可以說是一種放任自流式的悲觀)。對於叔本華來說,生命是“一種始終被阻止的死亡”,就像走路是“一次始終被阻止的摔倒”一樣。
那個驅動我們的意志是痛苦之源。但也有好消息,就是我們可以逃離這種不幸。在對美的欣賞中我們可以獲得短暫的歇息:就在我們凝神看著一幅繪畫作品時,我們忘記了自我,獲得了短暫的愉悅(至少是短暫的不痛苦)。更一勞永逸的辦法是從日常的掙扎中抽離,像隱士一樣生活;這種理念和佛教接近,而叔本華也是最早關注東方宗教的西方哲學家之一。他外表古怪,有巨大的圓腦門和狂野的如小丑般的毛髮;而且他本人頁非常惹人討厭,他仇恨女性和猶太人。到了晚年,叔本華越發忠實地實踐著自己的學說,不再與人來往,完全沉浸于研究之中,很少出門。他能夠忍受的伴侶幾乎只剩下他鐘愛的幾隻貴賓犬;他給它們每一隻都取了同樣的名字 —— 阿特瑪,古印度梵文中用來指“宇宙之魂”的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