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最近得到上了一门薄世宁医生的《医学通识课》,据罗胖说很受欢迎。本来不想买的,但听到罗胖提到课程里的代偿效应,让我联想到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存在的严重的代偿问题,一激动买下了这门课。
很惭愧,还有很多课没有学完,如武志红的心理学课、荆大成的论语通读,还有其它平台的课程,还有电子书尤瓦尔.赫利简史三部曲(这真的该读)等等,还买了一个什么课程,名字也忘了,现在都不知道在那个平台上买的,想听也找不到门了。
我也许就是那种为了努力而努力的人吧。也有很喜欢的听着很愉悦的课,那就是六神磊磊读唐诗(合集),不知道反复听了多少次。建议大家有时间都听听,生活不仅有孩子,还有诗与远方。
二
薄世宁老师说:代偿就是代替、补偿。
他举了一个胃癌的例子,罗胖在他的罗辑思维里加工了一下:
很多慢性病病人,在早期的时候没有任何症状,看上去非常健康,自我感觉也良好。但是一旦出现症状,一查,就已经是中晚期了。这些病人就很奇怪啊,我明明一直好好的,怎么突然就病得这么重了?
很多情况下,这就是代偿导致的。
比如说胃癌。现代医学已经发现,胃癌和一种细菌有很大的关系,这种细菌叫做幽门螺旋杆菌。这种细菌一旦感染了胃部,就会持续攻击胃部的细胞,导致胃部细胞的死亡,引起胃炎,最严重的就是胃癌。
那最治本的解决方案是啥?当然是消灭这些幽门螺旋杆菌。但是如果我们身体自带的免疫系统做不到,它就会启动一个替代方案,就是让深层的胃部干细胞加速分裂,赶紧补充死亡的细胞。这是啥?这就是代偿啊。这是一个临时性的、替代性的解决方案。
那在我们人体的感觉中呢?胃的功能正常进行,啥感觉没有。但是,在你没感觉的同时,这场细菌和胃部细胞的战争其实是越打越激烈的。最后,当人开始有感觉的时候,说明就是代偿功能已经补不上细菌造成的损伤了,这场战争等发现的时候,就真的危险了。
三
代偿是人体不得已而为之的机智,是妥协。代偿的最终目的是保证器官的基本功能,是人类一种伟大的保命繁衍机制,也是人类这个物种进化带来的一种智慧。
代偿有利有弊,利是满足器官的基本功能,弊是它同时掩盖了症状。
薄世宁在课后留了一道思考题:妥协带来了生存,但也掩盖了真相。在你的行业里,有什么代偿效应?
我忽然联想到,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也有很多有意无意地代偿行为。由于父母这种代偿行为,孩子的自有功能就逐渐萎缩和退化。这也是一些“别人家的孩子”在某一天突然趴窝后,一家人目瞪口呆的原因之一。
父母对孩子的代偿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生活代偿、思考代偿和抉择代偿。
四
悠子小学有一个叫小杰的男同学,胖胖的软软的,很可爱。这个胖不是一般的胖,一条腿绝对粗过一般人的腰。这个软也不是一般的软,说话的声音轻轻细细的,不靠近脑袋几乎听不清。
小杰是爷爷奶奶一手带大的,自然跟爷爷奶奶住在一起。他的爸爸妈妈有自己的住房,每天在小杰爷爷奶奶这里吃完饭后,就回到自己住的地方。
小杰跟悠子从小学一年级一直同学到六年级。一开始只知道这孩子软胖软胖的很可爱,直到有一天我跟悠子聊天玩问班上有没有中午回家吃饭的孩子,悠子说只有一个小杰。后来又聊到他爷爷奶奶经常到班上来,不是来送衣服就是来脱衣服。
记得那时已经是春暖花开的季节,悠子已经穿一条牛仔裤了,小杰还穿着毛裤。小杰奶奶说,早上气温低。
有一次小杰爷爷硬拉我们去他家玩,说悠子是班长,以后要多帮助小杰。小杰奶奶非常热情,见我们,赶忙拿出水果和牛奶,一边招呼我们吃,一边往小杰嘴里喂。接着又端出一碗什么汤让小杰喝,小杰凑在悠子身边看书不肯喝,奶奶就一勺一勺的喂。
那时好像已经是四年级了。
可能这样极端的例子不是太多,但父母(养育者)对孩子类似的生活代偿行为却比比皆是。喂饭喂到小学的,帮穿衣帮到小学的,帮洗衣帮到大学的等等。
反思我自己也一样,做饭洗衣整理房间,都是主动积极地去帮孩子做。孩子只需要发出指令,我就会超额完成。孩子只要说饿了,我们马上饭菜就上桌;说渴了,水就端到手上;说冷了,衣服就拿到了手边,等等。
更可怕的是,孩子还没有说,只要有一个表情,我们立马做好了几种反应,时刻做着代偿的准备。
所以,十几、二十几、三十几的孩子,夸大一点说只要有父母的人,不会做饭,不会打扫卫生,不会洗衣服的,甚至不会养活自己的,还是大有人在。
这是最好理解的,也是看得见的生活能力代偿,也就是父母帮孩子动手。
五
另外两种代偿更加可怕,因为隐性更会让我们忽视,那就是思考代偿和抉择代偿。
我们这一代人已经过了那种粗暴干预孩子思考和抉择的年代,貌似每一个决定都是经由孩子的思考而独自做出的。但细究起来,我们会发现孩子的选择的背后都是父母代偿的功能起得作用。。
前段时间一个妈妈跟我说,女儿高一面临分班。女儿喜欢音乐,吉他弹得很不错。女儿想选艺术,回来跟爸爸妈妈商量。爸爸妈妈引经据典从不同层面帮女儿分析,告诉女儿音乐将来不好就业,长远看来更没有竞争力,即使将来嫁人都有困难,谁愿意娶一个华而不实的女人回家呢,等等等等。
最后,爸爸妈妈异口同声地说:姑娘,以上只是我们的建议,无论你怎么选择爸妈都支持你。
最终女儿选择了理科,但没上几天就回家休息了。
六
如果说上一件是大事,爸妈必须要把关,我们再来看看小事,我们是怎么做的。就举我自己的例子吧。
大约悠子五年级的时候,我带她去买衣服。我说,姑娘,你穿衣服你做主,今天想买啥自己选。
悠子高高兴兴地在挑来挑去,不一会儿高兴地拿着一件短裙叫起来:妈妈,你看这一条裙子好不好?
我一看裙子有点短,颜色也不正。便说:这一件啊,穿上试试看。
悠子换上裙子在镜子前转来转去,看起来很满意。
我怎么看都不合适,就说:好是好呢,如果裙子再长一点,颜色再正一点就更好啦。不过,你自己决定啊,是买这一条呢,还是再看看。
悠子悻悻地换下裙子,跟我走到下一家服装店。三个店转下来,悠子最终决定买了一条我喜欢的裙子。
以前我认为孩子懂事听话,现在想想是我代偿了她的思考和抉择,导致后来遇到两难无法选择,遇到困难往后退缩的状况发生。
所谓的选择恐惧症,看起来是患得患失,是不敢承担选择带来的责任。但事实上,很可能是我们做父母的在孩子小的时候就代偿了他的思考和选择,而产生的代偿效应。直到有一天,父母代偿不了了,孩子必须独自面对时,孩子已经退化甚至是失去了这项能力。不选择、选择恐惧就这样诞生了。
八
由于自己孩子的原因,我身边聚集了许多辍学休学孩子的家庭。以前根本不知道,还有这样一群庞大的群体,且越来越多,乌泱泱的望不到边,让人心疼。
自从孩子趴窝后,父母们开始疯狂地学习。各种教育流派、心理学流派层出不穷。
有一种主流理论说:当孩子感受到父母无条件的爱后,会蜕变到婴儿期。这段时期,父母要把孩子当婴儿养育,满足、呵护、及时回应,让孩子有足够的安全感,孩子才会慢慢积蓄力量站起来往前走。
试想,我们把十几岁的孩子当婴儿养育,是不是更大更严重的一波代偿呢?
九
大脑和基因有它自己的逻辑。大脑的能力需要相应条件的反复刺激才能得到发展和增强,而基因更加简单粗暴,如果这项能力长期不用,就会直接把它去除掉。
就拿婴儿白内障来举例。白内障是一种常见的眼部疾病,是眼球晶状体的透明度下降,导致光线进不了,婴儿也会有。如果早期给婴儿做手术,不会影响孩子的视力。如果大了再做手术,即使光线能够进入眼睛,孩子依然看不见。
所以,我们父母代偿的越多,孩子的能力就越低。如果我们的孩子总是要经由父母来发现美好,感到快乐,增加价值感、升起自信心等等,那孩子哪里去了?
把孩子当婴儿养,是不是让我们代偿孩子的全部功能?
想想好可怕!
当然,如果父母真的能把孩子当婴儿重新养一遍,且孩子能够彻底地变回真正的婴儿,上面那个理论成立。
但是,即便父母能够做到,孩子能够变回真正的婴儿吗?
十
上一周,悠子跟我说:我虽然走进学校了,但还有很多困难。我要真正的走上正轨,必须要复键。
我问她怎么复键?她说,从学会生活开始。
孩子真去做了,自己买菜做饭,整理房间。
我很感动,孩子已经看到了问题的实质,想从代偿效应中走出来,复原自己的能力。这个过程虽然还很长,可喜的是已经开启了第一步。
十一
真希望我们做父母的都不再去打着爱的旗号,去干代偿的勾当,让孩子在真实世界里反复刺激,生长强大出属于自己的能力。
让孩子经由他自己看到美好和希望,经由他自己创造美好和希望!
这样,孩子才会真正的长大!
这样,孩子才会胜任他的人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