剥了壳的松子
文/赵元波
下了几场雨,荞麦地里非常的湿润,正是撒松种的最佳时节。趁着荞麦地里泥土潮湿,把松种撒下去,等把荞麦收了,松种也就出了,一片松林也就有了雏形,长成大树也就有了可能。
松种的壳太厚了,不容易长出芽来,爷爷就把松种在水里泡了三天三夜夜,打算第四天一大早就撒到荞麦地里去。听说把松种浸泡一下是让松种壳软化一些好出芽,孩子就对爷爷说:“我有一个办法,能让松种轻松出芽!”
会是什么办法呢?爷爷有些疑惑,只见孩子拿出小锤来,把松种的壳给敲掉,只剩下一个个松仁来。在孩子看来,没有了壳的束缚,松种就容易出芽了。爷爷看了,只是摇了摇头。孩子呢,为自己的好办法有些得意。
他们约定,比一比,看谁的出芽率高。于是,在撒种的时候,它们可以做了标记,以示区别。
荞麦收起了,祖孙俩一块到地里去察看。爷爷撒的哪儿呢,一棵棵小松树苗长了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很是显眼;孩子撒的那儿呢,根本就不见一棵松树苗,差别太大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爷爷解释说:任何希望的破土而出,都不是图直接、图容易,都是要经过层层阻碍、重重阻力和道道关卡,才能成为现实,剥了壳的松子不出苗。
捷径,是最远的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