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自我管理工具-每天三件事

自我管理工具-每天三件事

作者: 吴廿七 | 来源:发表于2021-10-19 21:16 被阅读0次

    三件事是一个自我管理工具,避免目标损耗,不能只是脑子里想想,一定要写下来:可以记在本子上、发朋友圈或微信群。格式是:

    #每天三件事#1/100 今天第一件事+第二件事+第三件事+小确幸+昨日收获

    数字1/100是期望坚持的天数,可以从1/30开始

    结果思维

    三件事这个工具说起来简单,才开始使用的时候,就写今天看xx页xx书,修改简历,或者可能别人写今天和xx沟通。但古典老师提醒,完成一件事情,要交付一个结果。和xx沟通,那结果是需要达成什么共识?沟通的目的是什么?学习某个课程,看某本书,是为了娱乐,还是获得什么?学习了知识,比如这个三件事,改变了你的行为吗?

    再提升一步,这个结果是对他人有帮助的吗?可复制的吗?就想我们定投训练营的战友,很多都开了公众号。我也关注了2个人。但是我发现,他们确实是有时候把公众号当作日记来写——今天遇到一个xx事情,有一个xx心情。我开始打算开公众号,也是这样。还没行动是因为我在day one 上面写出来都还不很满意。但是今天这节课让我发现了这个误区:人家不会关心你今天发生了什么事。公众号是一个产品,按用户思维来说,他的读者群是什么人、有什么特点?这个产品对读者有什么帮助?日记的话,应该就只能是自嗨。同样的,笑来老师在平民创业那本书里面也写到说,在做那件事情之前,就想好“怎么变现?”不也是要一个结果吗。

    结果三律

    古典老师举了个例子。假如你是一个特别喜欢且擅长手绘的人,你的每天三件事中有一件可能就是“每天画一幅手绘”。

    结果第一定律:手绘的结果是什么?

    是就因为兴趣,千金难买我喜欢,还是想要自己的作品有价值。如果是要有价值,那结果必须是“画出一副完整的手绘作品”。

    结果第二定律:结果能交换。问自己:谁会需要这个结果?我要交付给谁?他们觉得什么有价值?

    随便乱画可能就没什么价值。最多让人感慨一句“哇画得真好”。通过作品传递的内容才有价值。进一步,可能会发现年轻的女性特别喜欢这个画风,他们同时也关心“心理、个人成长、理财、美妆”。而心理方面的内容和自己的兴趣又有交叉。每天三件事就变成了“每天坚持画一幅对女性有帮助的、心理相关的手绘。”

    结果第三定律:有什么方式能复制和放大这个结果?

    最开始可能是把图片发成微博。有了规模以后,跟出版社合作,画心理学书籍的图解——复制知识来源;可以设计固定的人物形象——复制人物设定;可以联系固定的渠道发布——复制传播途径。

    这个例子来看,通过自己的每天三件事,就从“我要画手绘”,变成了“用视觉传播有价值的信息”的自媒体ip了。

    与我产生的链接

    以前和朋友讨论过读书的问题。我和他区别就很明显,我们一起去逛书店,我就从新书和社科的柜台开始逛,他就直奔商业。我一直认为他不是真的爱读书,私以为爱读书的人,就是把读书当作兴趣,而不是手段。他嫌他太功利,他嫌我老看些没用的。

    现在再来想想,要是我俩都写每天三件事。可能我就是“今天看xxx书”,他就是“今天看xxx书,想要知道一个xxx问题的答案”吧。

    后来找工作也是一样。我是“我这样的能力能找到xx样的工作”,他是“我想要做这样的工作,需要xxx”。这儿能显现出来过程思维和结果思维大不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自我管理工具-每天三件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hqzo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