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们要感谢那些愿意分享自己人生故事的人,尤其是非常真诚、真实的分享。
真诚是因为,他们分享的故事不是刻意挑选彰显自己的厉害,而是分享自己曾经的纠结、迷茫,以及挫折和失败。我们从文字中体会到的不是居高临下的“谆谆教导”,而是像跟老朋友聊天一样,佛说家常事,娓娓道来。
感谢他的真实,是因为真实很难,一个人过往的经历,描述给他人的时候,很多细节自己未必能记得清,记得清未必能讲得清楚,这需要一些技巧,或者说这是一项专业。所以,我们不得不佩服那些会写作的人,他们总是能捕捉到生活细节,并详细地记录下来。
从这两方面来说,写得比较好的,男性中,我经常读俞敏洪,比如,《我活在崩溃的边缘》。
女性中,就是我今天要介绍的《总会过去 总会到来》作者王潇,励志潇洒姐。
王潇的人生经历,都在书里,从她第一本书《趁早》开始,写作十几年,已经有六七本书,攒下大量读者,创建个人生活品牌——“趁早”“趁早行动”,从书中也让大家看到了现代独立女性对生活的态度和人生追求,成为很多女性的榜样。
《总会过去 总会到来》这本书记录的是作者38岁到44岁的一些人生经历和感悟。这本书,我有以下几点阅读感悟。
一、顺势而为,找到自己的本命事业
书的第一部分,核心就是那一场“马场谈话”,彻底改变了作者的人生轨迹,或者说那场谈话真正让她感受到了内心深处的使命召唤。
从此开始坚定了她的人生目标——创造生活品牌“趁早”,让更多人能够掌控自己的人生,人生管理就是时间管理。
让人感到奇特的是,“转变”有时候是那么的不经意,并不是说谋划已久,早就蠢蠢欲动,而是跟某个人聊了个天,就立马转变了。
类似王阳明的“龙场悟道”,突然之间开悟了,好像一个神秘的力量在内心深处觉醒。
我们看电影,最感兴趣的,或者最能看出编剧水平的,就是主角发生巨变,剧情开始反转的那个时刻,究竟是什么契机?一个智者的教导,或身边重要人物的死亡,或看到别人故事受到启发……
看似突变,但其实都是主人公在过往的人生经历中早已埋下的种子,并在不经意间进行了多次灌溉和滋养,只等破土而出的契机。
对作者王潇来说,过往的创业经验,以及遍及十几个城市的趁早读书会,都是为她这场“马场谈话”提前做的铺垫。
但,如果没有“马场谈话”可能这个转变,需要晚几年或者几十年,甚至可能一直都不会发芽破土,那可能就是另外一种人生了。
所以,
对于二三十岁的青年来说,没有人生目标,找不到热爱所在,就去假设一个目标,去尝试,不要怕选错,多为人生攒下未来破土的种子,因为你不知道什么时候种下的因在未来结下果,要相信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
对于像我这样的中年人来说,要多去创造让自己觉悟的机缘,或者像“马场谈话”,多与高人,有见识的人交流,从别人的视角看自己未来的发展往往能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或者像“龙场悟道”,向内求,多复盘反思,挖掘自己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从而找到使命所在。
二、打磨价值观,养猪还是养孩子?
我们选择做一件事情或一件产品的目标是为了创造价值,帮助更多的人变好还是为了赚钱?
这个问题,在多数情况下,貌似并不矛盾,但如果发生矛盾时,你如何抉择?
王潇找到了人生使命,开始下定决心要影响和帮助更多人生活得更好,并创建“趁早”品牌,而此时,正是教育培训、知识付费市场激烈厮杀之时。
那时,资本的狼性在市场占主导地位,它利用人性中好逸恶劳、急于求成的天性,不断地宣传“一个月增高5厘米”、“10天减重10斤不反弹”、“20天讲一口流利的英语”、“普通人快速成功的秘诀”“撒娇的女人更好命”来迎合底层人性。
那时的教培企业,也都陷入了融资——营销——扩张——收割,然后再融资,再扩张的循环之中,至于用户有没有变好,没有人关注,他们只是市场收割的对象。
在这个市场中,我们经常看到的情况是:一个自己通过刻苦努力、经历磨难、考上名校、从不相信速成的精英,反过来,告诉我们这些普通人,他有速成的良药,他有通往成功的捷径——只要交钱就可以得到。
这样的速成产品就像是在养猪,快速长成,然后杀掉,接着再养……
在这其间,王潇逐渐地认清了这种模式,经历了漫长的痛苦和挣扎,终于她在一次“夏威夷的夜晚”决心砍掉养猪业务,在那个“修罗场”前夜,通过对自己内心的不断拷问,想清楚了自己的本命事业应该走的路:人生在于秩序,生命在于运动,行动在于持续,成长在于循环增强。
无论融资失败还是成功,我都要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养趁早这个孩子,我希望按照自己的理念,帮助和影响信任我们的人。
所以,我们要谨记:
做长期且有用的事情,这是我们每个人需要不断打磨的价值观。如果你觉得这句话没用,那是因为你没有经历过这样的冲突时刻,你缺少这样的见识和阅历。
当我们选择要不要做一件事情的时候,问下自己,这件事是不是以牺牲自己未来的价值和影响力,而换取当下的舒适和满足。比如,李笑来老师说的三个大坑,莫名其妙地凑热闹,心急火燎的随大流,操碎了别人的心肝。
当我们做一件事情的时候,问下自己,这件事情是否具有长期价值。比如,写一篇文章,或者出一本书,三年,五年之后是否还有价值,是否还能帮助到读者,带给他们启发和收获?
所以从今天开始,
我对任何唾手可得,快速,出自本能,即兴,含混的事物没有信心。我相信缓慢,平和,细水长流的力量,踏实,冷静。我不相信缺乏自律精神和不自我建设,不努力,就可以得到个人和集体的解放。
三、时间自由,时间管理的本质
我们追求时间管理的目的是什么?我们用待办清单、时间四象限、番茄钟,柳比耶夫,这些工具的目的难道不是让自己更加专注、更加高效地完成事情?难道不是为了让自己更快,更高,更强,做更多的事情?
……
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我们在利用时间管理工具的同时,要警惕不要被工具利用,陷入找事做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循环,像陀螺一样,不停地抽打自己,让自己越转越快,永不停歇。
一定要清楚时间管理的真正目的。
王潇在书中阐述了《五种时间》:生存时间、赚钱时间、好看时间、好玩时间、心流时间诞生的过程,帮我们正视和厘清自己的真实需求,比如,我们有健康的需求,享乐的需求,上进的需求……
有时候我们需要停下来,我们追求时间管理最终的目标是让自己时间自由,生活自由。
自由就是主动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想一想,我们每天做的事情,有多少是自己主动选择做的?
有多少是被动接受别人的安排,不得不做的?
有哪些是想做,但一拖再拖,直到没有机会去做?
我们有娱乐需求,也就是好玩时间,主动选择玩乐,那就心安理得地去游玩。但不是那种刷短视频打游戏停不下来的玩,那是一种上瘾,是“绑架自由”,也不是那种玩的时候惦记着工作或学习,在焦虑和压力下游玩,这仍然是一种不自由。
主动和被动的界限有时候并不明朗,所谓一念天堂,一念地狱。我们要保持觉知,在细微中体会差异,保持自己的主动性。
后记
本书的文字非常易读,花个两三小时,就能读完,就像王潇在书中写的, 我们在看别人传记的时候,能否“上身”,把自己带进去,体会主人公的人生,好像自己也经历了一般。
作为创业者,王潇给我们感觉非常不同,不像之前我们想象的那些精英,每天为了事业ALL in,白天忙管理,晚上忙应酬,好像每天都生活在焦虑和压力山大之中,没有家庭生活,事业就是全部。
王潇给我们的感觉就像她的名字——潇洒姐,她的人生是潇洒的,虽然有身处绝地的境遇,但也有绝地反击的勇气,无论是创业、恋爱、育儿、运动、游玩……她都能潇潇洒洒,甚至还能把育儿、运动、游玩做成事业。
所以,要想潇洒一生,就是想办法把自己的热爱,自己的生活做成事业。
禅定时刻
以前,我喜欢看那些年纪轻轻就人生逆袭的故事,比如,李尚龙,刘媛媛;对于年长者地教导我有很多傲气和不服,觉得他们的道理是空洞的,他们的经验都是个人的,他们的节奏都太过缓慢。
而如今,自己年近不惑,我发现我越来越喜欢看年长者或者同龄人写的文字,越来越意识到内在、心态修行的重要,越来越觉得自己要少而精、长期、耐心、注重当下,开始认可扎扎实实做好第一步的价值。
同时,对之前人生中面临种种困惑,内心有了自己的答案,也希望在年长者的阅历中得到验证,让自己内心更加坚定。比如,如何选择人生目标?如何养成一个好习惯?如何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天赋所在?……经历过太多的怀疑和实践之后,终于有了自己的认识,内心达到了哲学自洽。
比如,不会再因为今天有人说好习惯养成要21天,明天有人说100天而犹豫不定,其实全都不对,自己去年坚跑步了200多天,做早餐300多天,但都因为中断就放弃了,为什么?有些事注定是消耗能量,是付出,需要更长的时间,更多地反复才能降低潜意识的抵抗。
再比如刻意练习和兴趣,好像刻意练习就是跳出舒适区,做让自己有点难受的事情,但兴趣又是做自己热爱,愉悦的事情,那么如何通过刻意练习,让自己像打游戏一样爱上某件事,需要根据不同的人去设计去试错……
如果只想不做,没有足够的经历和时间沉淀,很多困惑矛盾都无法解开,这也是为什么我逐渐关注有更多沉淀和阅历的人。
有时候看到年轻人很坚定的认可某个道理,坚定不移地执行,我觉得他很幸运,可能没有接触到相反地理论,没有产生信念怀疑。但我更想看到的是那些认清所有矛盾之后,做出的适合自己的选择。
一个人同时保有两种相反的观念,还能正常行事,这是第一流智慧的标志。
愿每个人都能尽早达到内心哲学自洽,坚定信念,不再自我怀疑,自控力不断增强,专注当下,享受当下的同时做出对他人有价值的事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