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战乱频仍,却名家辈出。面对兵灾四起,强国欺负弱国,百姓流离失所的状况,有一个人挺身而出,坚定不移地站在了援助小国的立场上。他有工程师的技艺、科学家的聪明、军事家的谋略,还创立了墨家学派,追随者众多。这不禁让人想要一探究竟,是怎样的人生旅程成就了墨子的光辉人生。
布衣蔬食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用短短的24个字对墨子进行了概述:“盖墨翟,宋之大夫,善守御,为节用。或曰并孔子时,或曰在其后。”除了墨子的名字,其出生年月及出生地均不详。墨子大约出生于公元前476年左右,其出生地有三种说法:一说宋国(今河南省商丘市),一说鲁阳(今河南省鲁山县),一说鲁国滥邑(今山东省滕州市)。
墨子是宋国贵族目夷之后。目夷国原为商王朝建立的同姓方国,入周之后,目夷国变成小邾国,先后曾为宋、邾、鲁、齐等国的附庸。随着历史的变迁,目夷氏从贵族降为平民(目夷即墨夷,后省为墨姓)。关于墨子的出生还有一个“母梦赤乌”的故事。据《琅缳记》与滕州民间传说,墨子出生前,“其母梦日中赤乌飞入室中,光辉照耀,目不能正,惊觉生乌”。乌即翟,是凤凰的别名,因而取名墨翟。“子”是后人对墨翟的尊称。今滕州市木石村有目夷亭,村西为狐骀(即目夷)山、目夷河;村西是落凤山,传说墨子出生时,凤凰落于此山,因而得名。
墨子自称是“鄙人”,被人称为“布衣之士”。他布衣蔬食,生活节俭。有一次,公孟子头戴礼帽,腰间插笏,穿着儒者服饰来见墨子,问服饰与行为有何联系。墨子说:“从前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越王勾践四位国君,服饰贵贱不同,但作为都一样。我以为有作为不在于服饰。”墨子曾做过宋国大夫,自诩说“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是一个同情“农与工肆之人”的士人。墨子曾经从师于儒者,学习《诗》《书》《春秋》等儒家典籍,但后来逐渐对儒家烦琐的礼乐感到不满,最终舍掉儒学,创立墨家学派。
墨子精通手工技艺,可与当时的巧匠鲁班相比。据《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记载,有一天墨子看到鸢在空中翱翔,就花了三年工夫,用木片等材料精心制作了一只木鸢,飞了三天掉下来了。他的一个弟子说:“老师您真了不起,竟然能让木头做的鸢飞起来。”墨子谦虚地说:“我差得太远了。我的木鸢,造了三年,三天就坏了。”
此外,墨子在自然科学方面也取得了时人难以企及的成就。《墨子》中的《经上》《经下》两篇中,记载了不少自然观、力学、数学、光学等方面的知识,是我国古代科技宝库中的珍贵财富。如《墨子·经下》记载:“景到,在午有端,与景长。说在端。”这是说,物影之所以倒立,在于发光体发出的光线的交点,恰巧就是隔屏上的小孔。光体和照壁距离交点的长短,关系到倒影的大小。成倒像的关键在于隔屏上的孔极小。这里说明了小孔成像之理。墨子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成就,在我国古代科技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为维和而奔波于列国
墨子一生的活动主要在两方面,一是广收弟子,积极宣传自己的学说,二是不遗余力地反对兼并战争。墨家是一个有着严密组织和严密纪律的团体,最高领袖被称为“巨子”,墨家的成员都称为“墨者”。“墨者”必须服从巨子的指导,听从指挥,可以“赴汤蹈火,死不旋踵”。为宣传自己的主张,墨子广收门徒,一般的亲信弟子达到数百人之多,形成了声势浩大的墨家学派。墨子的行迹很广,东到齐、鲁,北至郑、卫,南达楚国等地。
从《墨子》全书来看,墨子与宋国的关系最为密切,从“止楚攻宋”事件中可以看出这一点。宋昭公请墨子到宋国参政,拜墨子为大夫。公元前440年前后,楚国准备攻打宋国,请工匠鲁班制造攻城的云梯等器械。墨子正在家乡讲学,听到消息后非常着急,他一面安排大弟子禽滑厘带领三百名精壮弟子,帮助宋国守城;一面亲自出马劝阻楚王。墨子到郢都后,先找到鲁班,说服他停止制造攻宋的武器,鲁班引荐墨子见楚王。墨子说:“现在有一个人,丢掉自己的彩饰马车,却想偷邻居的破车子;丢掉自己的华丽衣裳,却想偷邻居的粗布衣,这是个什么人呢?”楚王不假思索地答道:“这个人一定有偷窃病吧!”墨子趁机对楚王说:“楚国方圆五千里,土地富饶,物产丰富,而宋国疆域狭窄,资源贫困。两相对比,正如彩车与破车、锦绣与破衣。大王攻打宋国,这不正如偷窃癖者一样?如攻宋,大王一定会丧失道义,并且一定会失败。”楚王理屈词穷,借鲁班已造好攻城器械为由,拒绝放弃攻宋的决定。墨子又对楚王说:“鲁班制造的攻城器械也不是取胜的法宝。大王如果不信,就让我与他当面演习一下攻与守的战阵,看我如何破解它!”楚王答应后,墨子就用腰带模拟城墙,以木片代表各种器械,同鲁班演习各种攻守战阵。鲁班组织了多次进攻,结果多次被墨子击破。鲁班攻城器械用尽,墨子守城器械还有剩余。鲁班认输后故意说:“我知道怎么赢你,可我不说。”墨子答道:“我知道你如何赢我,我也不说。”楚王莫名其妙,问:“你们说的是什么?”墨子义正词严他说:“他以为杀了我,宋国就守不住,但是,我早已布置好,我的大弟子禽滑厘能代替我用墨家制造的器械指挥守城,同宋国军民一起严阵以待!即使杀了我,你也无法取胜!”这番话,彻底打消了楚王攻宋的念头,楚王知道取胜无望,被迫放弃了攻打宋国的计划。
墨子用正义和智慧,劝阻了一场即将爆发的战争。当墨子完成止楚攻宋的壮举后,拒绝了楚国国君的挽留和重用,决定由楚国返回鲁国。当他途经宋国的时候,天上下起了瓢泼大雨。宋国因害怕楚国的攻打而城门紧闭。墨子想避雨。他走到城池门边,询问守门的士兵能否打开城门,让他进去。守门的士兵并不知道墨子刚刚冒着生命危险,为宋国躲避了一场巨大的灾难,竟不让墨子进城避雨。墨子不愿誉于世人,也不想说明真相,于是扬长而去。事后人们问墨子:“你为什么不让他们知道你帮助宋国渡过了一次难关,救了全城上下百姓的性命和不计其数的财物呢?”墨子淡淡地一笑,说:“我做的那些事情并不是想让天下的人都知道,为什么要为了避雨而给别人讲那些事情呢?”人们听后,都被墨子的言行所感动。
止楚攻宋之后,墨子在楚、宋等国的影响与日俱增,一大批宋、楚及其他国家的人追随墨子,跟着墨子学习。墨家学派的势力也随之扩大。但是墨子并没有骄傲,仍然在鲁国认认真真地教导学生,研究学术。此外,墨子不断地向各国推行他的学说和思想。在止楚攻宋取得成功的第二年,墨子为推行自己的主张,专程到楚国献上自己的著作。楚惠王读了此书后,对墨子说:“您的大作很好。请您留在楚国,做我的顾问。每年俸禄一百钟,委屈您这位贤人了。”墨子一听到楚惠王如此说,就感觉到惠王不准备实行自己的学说,于是决意辞行回家。
鲁阳文君听说了这件事情,认为楚惠王做得实在是不妥。他见到楚惠王,就对楚惠王说:“墨子是有名的北方贤人,他有众多的学生,有先进的理念,您不给予他相应的礼遇,岂不是叫天下贤士寒心吗?”楚惠王觉得鲁阳文君说得有理,就派鲁阳文君前往墨子处,许诺以方圆五百里的土地封给墨子。可是楚惠王封地方圆五百里的厚禄,也没有动摇墨子坚持推行学说的决心,他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封地。他对鲁阳文君说:“谢谢君王的好意,可是我听说贤人给国君进言,如果国君不听,就一定不能接受他的赏赐。仁义学说不被采用,不滞留于朝廷。现在我的观点楚惠王不采纳,所以我决定回鲁国去,请你向楚惠王转达我的谢意。”
之后,墨子听说齐国要攻打鲁国,就去帮助鲁国国君巩固城防。齐国虽然得知墨子在帮助鲁国备战,但并没有因此而停止。墨子心急如焚,于是亲自出马,会见齐国大将项子牛。墨子见到项子牛后,从齐国本身的国家利益出发,列举前车之鉴,指出侵略者残害他国,灾祸必定反及于本国。项子牛无法反驳,于是就引墨子见齐太公。墨子对齐太公一连四个质问,问得齐太公垂头丧气,老老实实承认了错误。
墨子还曾阻止鲁阳文君攻打郑国。鲁阳文君认为,要想强大,就要去攻打一些小的国家,扩大国土面积,掠夺他们的财物和人民。经过考虑,他计划攻打比他弱小的郑国。墨子听到消息立即劝阻。文君说:“先生为什么阻止我进攻郑国呢?我这是顺应上天的意志。”墨子说:“郑国人残杀其君主,上天已经给了惩罚,使它三年不顺利。而你又要进攻郑国,说是顺天之意,这好比邻人惩罚他的坏儿子,你也举棍跟着打,说是顺其父之意,这不是十分荒谬吗?”鲁阳文君遂停止侵郑。
后来,越王邀请墨子做官,并许给他以五百里的封地,墨子为坚守道义而拒绝了。
墨者的大义
为了国与国之间的和平,墨子甘愿奉献自己。为了实践“兼爱”“非攻”的主张,他将弟子们组织起来,参与各类锄强扶弱的行动。墨家学派与其他学派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它有更加严密的组织程序和纪律要求。《淮南子·泰族训》说:“墨子弟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旋踵,化之所致也。”这与墨子的聪明才智和人格魅力不无关系。
在墨子晚年,墨家的影响达到了与儒家齐名。巨子是“墨子之法”的执行者。第一任巨子是墨子,后来的巨子有孟胜、田襄子、腹䵍等。墨家纪律的严明,由腹䵍的故事可以得见。腹䵍的儿子杀人,本应依法处死。但秦惠王认为腹䵍年老,只有一个儿子,就命令不杀。腹䵍却认为,墨者之法规定:“杀人者死,伤人者刑。”这是禁止杀人伤人的必要措施,它符合“天下之大义”,还是坚持把自己的儿子杀了。
墨子死后,墨家弟子仍“充满天下”“不可胜数”。墨家后来分裂为相里氏之墨、相夫氏之墨、邓陵氏之墨三个学派。他们都传习《墨子》,但有所不同,互相攻击对方是“别墨”。其弟子根据墨子生平事迹的史料,收集其语录,完成了《墨子》一书传世。墨子为天下人谋利的精神、墨者严格遵守法则的严谨对于中国人侠义品格的铸造所起到的作用不容忽视。
(文/高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