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不拆不成器
用对方法,“教娃识字”的小目标等值“一个亿”!

用对方法,“教娃识字”的小目标等值“一个亿”!

作者: 熊妈侯蕾 | 来源:发表于2018-01-18 12:22 被阅读109次

    作为今年九月孩子就要上小学的“幼升小家长”,教孩子认字是我最近一段时间最重要的计划之一。要说是“临时抱佛脚”也不尽然,早在半年前我就买好了一套八本《四五快读》,也曾经设定过“三天学一课、一个月过一本”的目标进度,不过……现实是,一个学期过去了,直到2017年年底,我们连两本还没学完。

    回想这个学习目标的执行过程,第一个月还挺顺利的,毕竟第一册的字都比较简单,孩子以前就见过,学起来不太费劲;进入第二册以后,字就有点难了:笔画多、结构复杂,而且完全陌生,常常学是我讲了几遍娃还是瞪着两眼不认识,每一课的学习时间渐渐拖到了五天、七天,还没坚持到两个月,学习计划就不了了之。

    常听人说,孩子的习惯最终考验的是家长的坚持。这话不假。不管是早睡早起还是写作业练琴,定了目标追着孩子死磕的家长都不在少数,效果吗……鸡飞狗跳还算是轻的,最近比较时髦的是珍爱健康避免心脏病之类了。

    这样的故事听起来并不陌生。上学时背单词的计划,上班后早起的愿望,办卡后只去了三次的健身房……我们设定每个目标时都曾“志存高远”,但往往越高远的目标消失得越快,即使是连续20天的咬牙坚持也敌不过一个意外的中断。然后,目标“失败”,之前的努力都被一笔勾销——渐渐的,“目标”本身已经成了一个负担,再提起时就会直觉的逃避。

    小目标-一个亿

    所以,听到王健林的“小目标”时心里涌起的艳羡,真的只是因为“一个亿”太遥远只能仰望?还是你也被“目标”扎了心?

    我们过去的成功经历,可以很好的提升我们的自我效能感。每当你在某个方面体验到成功,你完成这类任务的自我效能感就会增加,这甚至会鼓励你去尝试新的改变。失败的经验则会起反作用,如果一再体验到失败,你会开始自我怀疑,认为自己无法改变,无法达成目标。这时,你缺乏的并不是能力,而是强有力的自我效能。

    ——《哪有没时间这回事 II 》

    你想过吗?成功和失败都是可以“被记忆”的,而且没有“中间地带”,要么进入“完成-提升-新尝试”的良性循环,要么打入“失败-怀疑-退缩”的恶性轮回。

    这可不是危言耸听,要不为啥有那么多小伙伴懒得、不愿、甚至是不敢去再给自己定目标呢?“反正以前的也没实现”,一次两次目标的失败会打击你完成目标的积极性,让你越来越不愿意定目标、甚至不敢去定目标,改变也就遥遥无期,人生成了一场打哪儿指哪儿的游戏。

    从这个角度来讲,目标就是要用来“实现”的——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其实,我们都耳熟能详的王健林的“小目标”真实版本是这样的:

    “先定一个能达到的小目标”  

    发现了吗?“一个亿”只是举例,这句话的关键词是“能达到”——这才是定目标最重要的标准。

    能达到,才能持续的产生自我效能;能达到,才会对下一个目标有期待;能达到,才可以用一个又一个小目标搭建起登高望远的阶梯。否则再高远的志愿也不过是海市盛楼罢了。

    让每一个目标都“能达到”,这要求听起来有点高。也许有人会说:"志存高远"和“能达到”本身就是矛盾的。这里不妨做个分类:确定方向、指引道路的是“愿景目标”,就好像海上的灯塔、天上的北极星、赛道的终点一样,它在那里,除了“志存高远”,更重要的是“定位”:当终点和起点都确定,前进的路途就变成了固定值,这个固定值的一次次分步细化,就能得到既不偏离方向、又跳一跳够得着的“小目标”——它的作用,就是用来实现、产生“我能行”的认知、积累下一步前行力量的,即,通过“能达到”来提升自我效能。

    从这个意义上讲,“小目标”必须实现才有意义——这看似非常苛刻,其实是对我们“制定小目标”的过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最初不切实际的目标,源于我们对于“实际”知之甚少,缺乏足够的行动体验和自我观察,也缺少足够的反思。作为时常盲目乐观的人类,我们的目标总是定得很大。若小沈一开始就给自已设定80%完成度为目标,实际的执行情况将会和目标有很大的差距。这时,如果小沈能够把这种差距看作自己最开始目标设定得不够合理,并且自己的实际执行过程有调整空间,那么她就会调整目标,使之趋近于合理,并且开始着手进一步设计自己的行动,来使自己的完成度可以有所提高。因此,目标应该被我们视作一种反馈,我们应该多设定短期的目标来加强自己反思和调整的机会。在改变的道路上,只有判断的失误,没有彻底的失败。

    ——《哪有没时间这回事 II 》

    是的,“小目标”实现与否,一部分当然在于制定之后的执行力,但还有至少一半(甚至更多)在于制定时的合理性。打一个更简单的比方:早起的决定,不是在早上闹钟响起时做出的,而是在头天晚上几点上床时决定的。

    从“定一个小目标”到“定一个能达到的小目标”,跨越的不是决心、不是鸡血,而是主动的尝试、反思和调整:

    1、在正式确定目标之前,给自己一小段时间对目标进行“试用”,并预先设定一个反馈时间。例如我打算用一个月读完一本书,预定目标为“每天读30页”,就可以先给自己三天时间来尝试,记录下每天读30页书要用多久,第三天晚上进行回顾;

    2、在预定的反馈时间回顾实际情况回顾:每天读30页书对我来说是有困难?刚刚好?还是很轻松?预定目标时候的“拍脑袋”在这时就成了“看效果”;

    3、决定预定目标是否需要调整:如果每天30页会让我觉得很累,那就把标准降低到20页,找到“保证完成”的效能感;如果觉得很轻松,则可以增加到40页,提高完成目标的效率;

    4、按照调整过的目标推进,如果中途遇到问题,再次重复1-3的步骤。

    到这里,最初设定的那个目标是否合理已经不再是关键。因为即使是一个不切实际的目标,也可以通过设置试用期、预定调整点、定时回顾来进行有意识的调整,并使之趋于合理。

    2018年元旦假期过后,我和孩子重新拿起那本小半年都没学完的《四五快读》第二册。

    首先,我把“愿景目标”设定为“用两周时间巩固之前看过但完全不熟悉的三个单元”,并在这个愿景目标指引下倒推出了“四天学完一课8个字”的“小目标”。

    四天学习8个字,看似不多,但孩子是否能接受我并不确定。于是我设定了一天时间作为尝试,先是给孩子讲了一遍这8个字,然后请他玩猜字的游戏;但我很快就发现,因为讲解时间略长,孩子听到后面就已经忘了前面,游戏时不是“认字”而是“蒙字”;关键问题是,每一次蒙错对孩子来说都是打击,很快他就苦着小脸不愿意再玩,而我也深觉疲惫焦虑感上升(自我效能降低)。

    从这一天“试用期”的反馈,其实并不能看出“四天学8个字”的预期目标是否合适,但至少说明我选择的实现目标的方法有待调整。第二天,我把每一次讲解的字数降低为5个,很快发现还是有困难;于是当天再一次减量到“一次3个字”——这一次效果明显有了提升:三张陌生字卡,讲解过一遍之后让孩子“辨识”,成功率几乎百分之百,再经过“认读”、“组词”和“造句”三轮游戏,三个字基本就能记住了。把8个字分三轮重复这个过程,全程也只要20分钟!因此,第二个“试用期”过后,我的预期目标已经变成“两天学会8个生字,第一天学习第二天巩固”。

    在接下来的一周时间,我们用这个方法妥妥的完成了三个单元的汉字学习,完成目标的时间比最初的设定缩短了一半!现在,1月还没有结束,第三册的学习也已经接近尾声。

    是的,识字只是一件小事,相对于孩子的成长,这也不过是一个小小的阶段性目标。但这个“小目标”的实现,却奠定了他“我能行”的成就感,让他对未来的学习充满了期待!

    从这一点来说,“教娃识字”这个小目标,与王健林的“一个亿”有着同等重要的价值。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用对方法,“教娃识字”的小目标等值“一个亿”!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hsso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