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将智氏一族的败落上升到人的“贤”。贤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才能,一个是品德。有才有德的人是圣人,无才无德的人是愚人,才胜于德的人是小人,德胜于才的是君子。小人有足够的才能和心思去做坏事,愚人想做坏事却可能做不成,而君子和圣人在世人看来,怎么可能会做破坏道义的事情呢?所以说宁可得罪君子不可得罪小人实在是一句至理名言,但我要再加一句,宁可得罪小人也不可得罪伪君子!伪君子有点像现在的人设,大家都相信他是品德端方的正直好人,然而背地里实际上他的品行究竟如何却不敢保证,得罪了这样的人,以为是君子所以缺少防备,造成的后果比得罪了小人更加严重。但我究竟有那么一丝丝的不服气,智氏一族选出来才能卓绝的族长竟然不懂得过犹不及的道理吗?大概谦逊也是非常重要的德行,智瑶刚愎自用,一意孤行,性格造成了他的失败。有这么一个反面教材在这里,魏桓子和赵襄子简直不要太优秀,谦逊且爱民,魏桓子的后人也贤名在外,一脉相承好的不可思议。
《资治通鉴》对于“贤才”的辩证讨论并不止于此。杀妻以求将的吴起辗转三国,在鲁他一战成名,在魏他才可称相,在楚他强兵壮国,遭到围杀死去。他更像一个有野心的大男子主义者!他不是一个好儿子,母亲去世不服丧;他也不是一个好丈夫,杀妻以求将。但他是个好将军,永远身先士卒,与士兵们同吃同住,他也是个成功的改革者,他在使魏楚两国国力强盛,诸侯不敢侵犯。可见成功的君主不只是任人唯贤,还需要准确地将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扬长避短。
吴起是怎么死的呢?他在楚国改革发展兵力严重侵犯了贵族们的利益,因此楚悼王一死贵族们马上造反,就算吴起趴在楚悼王的尸体上也没能免去死亡的结局。所以说周时的礼制在这里就已经崩坏十分严重了。国君的遗体怎么能被破坏呢?我不禁有些疑问,造反的罪过和破坏国君遗体的罪过哪个更大些呢?对于楚悼王的儿子,即将继位的新国君来说,这两种行为都是不可饶恕的罪过。造反是对他威严的挑衅,破坏自己父亲的遗体更是在打他的脸,《幼学琼林》说“父仇不共戴天”,侮辱伤害父亲遗体更甚。
今天读到了周纪一的烈王,《资治通鉴》有些描写好生动呀,喜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