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看完电影的时候,就想写点什么,可是又迟迟不敢动笔。不知道是一些什么样的情绪,梗在那,让人想长长地喘口气。
两个演员都演得很好,几乎让我偶尔忘记对他们熟悉的形象。微博上一边倒地夸赞四字少年,我也曾忍不住几次感慨,他太帅了。虽然算是间歇性的路人粉,还是暗暗地替这个少年开心,前途可期。豆瓣上一如既往地讨论「抄袭」的问题,我也在后半段两个人相依为命的片段中想起了《白夜行》,但也只是想到「共生」这个词,没看过原著,不知道怎么评价。其实,更多的时候,我是在害怕,一种匪夷所思的恐惧:小北会不会是陈念幻想出来的?
看到结尾时,我也像是考完最后一门一样长出一口气,还好,还好,导演留了希望给我们。
豆瓣上有评论说到曾国祥导演「可以把非常抓马中二的故事拍得接地气很合理,从七月与安生的时候就感觉到了。」我回忆了自己看《七月与安生》时候的状态,也是非常投入,想起那时候的自己。我想,也许这就是少年时代的日常:不可理喻,又坚定不移。少年们都特别容易「相信」,坚定地相信他们所相信的,不论这些在「大人」们看来多么没有道理,多么无聊可笑,但他们就是那么相信。像天大的事一样去对待,去用力。
所以,我太明白陈念第一次报警后的绝望,以及她后来的选择。信任,就是少年的天。就像是,婴儿原本以为父母在任何情况下都会好好照顾回应他,一旦被忽视,他很可能就会以为,全世界都是不可依赖的。
信任所有和怀疑所有,其实都可以称之为「单纯」,因为没有判断力,索性用最简单粗暴的方式解决一切不确定。所以,陈念和小北,是彼此黑暗世界遥远的一点光,让他们拼命地相互靠近。
我看到评论里有很多质疑,关于情节设定的。比如怎么会有这样一个女生被欺凌?怎么会有这样一个女生去欺凌别人?欺凌者就该死吗?为什么不转学?不可否认,情节都是近乎极端的设定,但毕竟这是电影艺术,这一点无可厚非。可是,这些问题也像极了在欺凌新闻下的评论。还是那句话,当有人无法接受一种痛苦的存在时,我们应该庆幸,他们是幸运的。
我一点都没觉得情节突兀,因为我见过真实的校园欺凌。电影过程中我甚至一再庆幸,好在那时候还没有手机和互联网,他们没有网络和舆论的武器。
小学的时候,我有同学因此休学。那才是多大的孩子呢?有些事情,就是没有理由的。如果非要一个解释,那么,也许有些人就是要用伤害别人的方式去取乐,去发泄自己。所以,我后来一直很理解那句话:不是老人变坏了,是坏人变老了。同样的,不是孩子长大学坏了,而是坏人长大了。
如果更真实,我觉得电影里不要试图给欺凌者按一个家庭暴力或者什么极端不正常的成长环境,以证明,他们也是无辜的。作为成年人,恰恰要记得告诉孩子们:世界上,有无缘无故的善良,也有无缘无故的丑恶。
看完电影出来,我妈妈对着表妹感慨了一句:当年,你姐她们初中同学就像电影里差不多,但没有这么夸张。我说,是啊,带头那个女生,也是一样地漂亮。现实,常常比电影更魔幻。
当时所有人,包括我自己也想不通,为什么,学习努力成绩好怎么就成了错误呢?所以,没人觉得这是一件大事。当然,很幸运的是,我没有遇到如此极端的人,他们也在我没有任何回应时觉得无趣放弃了。可我却一夜之间长大,当我发现,老师除了说几句什么都做不到时,家长安慰几句还顺便批评我软弱时,以前的同学听闻有人欺负我回来帮我却碍于他们人多选择倒戈时。我开始明白,我要学着保护自己了。
所以,为什么郑警官被说「成熟了」?因为,他明白,陈念和小北所谓的相互保护,都是以伤害自己的方式进行。没有什么,比内心的折磨更能摧毁一个人的生活了。陈念对着他喊出的那句:「为什么不放过我们,走出去一个都不行吗?!」与其说是质问警察,不如说,是在控诉命运。有时候,我真的觉得,一切只关乎运气,跟做对做错无关,像是是否会在出门时碰到下雨一样的随机。
所以,我担心关于小北的一切都是假的。就像是水木丁在微博里说:这就是好多人少女时代的dream boy啊。是啊,每一个经历过绝望的人,都会幻想一个「保护者」吧,也许都不需要这么好看。只要有一个人,还记得问你「疼不疼」,那就够了。
帮助一个痛苦的人的前提,是「看见」和「承认」他的痛苦。这样,也就不会先去怀疑事情的真实性和严重性,也不会贸然问出「为什么偏偏选中你?」这样令人绝望的话。学会不带评判的倾听,也许是比什么加强工作预案之类来得更重要的事情。
在探望时,对视的陈念和小北,我觉得,他们都长大了,因为,他们似乎开始懂得,人总要学会去面对,明白先保护好自己,才有去爱人的可能。
所以,人是什么时候变成大人的?我想是,开始懂得保护自己的时候吧。
2019/10/27 (270/365)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