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然朝门口望去,一位年轻的女人,仿佛小鸟在起飞前一瞬间的感觉,站在那看着我。
直喻的结构
人类想表达他/她看见的美景、独特的经历,但人类所共有的词汇是有限的,但即使他知晓了字典上每一个词汇的含义,但由于某些词汇过于生涩难懂而无法与他人传达信息和个人的情感。直喻被使用,用来表现我们千姿百态的心理和现实的变化。我们获得新知识,一部分是理解新词语的含义,就需要直喻。用已知去了解未知。作者比喻道
就像是木匠活必须有齐备的木匠工具,不想方设法就达不到目的。
直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比喻用欧洲传统修辞学的说法大体为similitude,直喻的目的不仅仅在于表现大千事物,而且在于向听众简明扼要地传达内容。辞格不在于向科学一般精确向读者传达信息,但过多的信息有可能使读者迷茫于细节之中,但直喻又的确向读者最高效表达了一个事物整体印象。
为了方便表示,用
graph LR
X或Y粗体表示事物本身-->X或Y斜体表示传达的意义内容
为了讲一个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个鬼故事,发生在漆黑的街上,总之是有什么东西吓住了你,奇怪的脚步声,身后青白色的光,内心抑制不住的恐慌,这是属于你的独一无二的鬼故事,你很想跟身边的朋友分享,那么你应该怎么去讲这样一个故事呢?有的人讲不好,比如说我。有的人啰啰嗦嗦说了一大长串,但却只叫别人内心厌烦,又不好意思打断它的讲话。而有的人似乎天生就是讲故事的好手,听听他们讲故事的确有趣,但一个鬼故事却很难有趣了。
试图用日常生活来解释昨天的经验,好似穿了两只钢靴在马路上游走,那光好似鬼火般若隐若现,背后好似有寒风吹袭。也许别人会问你钢靴是啥?你会说中世纪骑士穿的那种,中世纪的骑士穿的是钢靴? 也许只是穿着盔甲。或者是你魔幻小说看得太多。总之也是说了一堆。在这些现象中你没有固定的词汇去像听众传达内容。这样的内容词典里绝对没有。词典里面有的是
中国人为表达世世代代跨地域共同拥有的、对事物的标准看法的词语零件。
我国的历史悠久,这也表现在我国有大量表达意思的词语零件,比喻说四字成语,有时候不用成语解释某件事还真不容易。但即使词语够多,我们每
个人的体验都是不同的,即使是经历了不同的美景,也会因为所处的地点,天气,时间,伴友的不同,景象也会出现不同的风貌。
用直喻表达新事物也是发现新知识的过程,修辞不仅仅是为表达增添色彩、添加韵味的方法,也可以发现新的知识,如同心理学家波多野完治的主张,作者称为“极其少见的正确意见”
思考某一措辞就是思考某种思维方式,发现某一比喻就意味着发现从未发现的两件事情感上的一致······文章修饰的创造就是新的思维方式的创造。 ————波多野完治
作者举例蒙田的散文集
罗马教皇波尼法丢斯八世,像狐狸那样占据其地位,像狮子那样履行其职务,像狗一样死去。 ————《随笔·二》
其中的动物肯定不是只真是存在的凶猛生物,但我们却可以理解这句话的含义。这句话的直喻不来自现实生活,而来自童话故事。狮子和狐狸可以理解,凶猛喻狡猾的象征,也许这种直喻是中国人原来就有的或者是西方童话故事传入中国以后才有的。作者说“狗的死没有寒碜的感觉,甚至还会产生伟大的印象”,这就使得同样一个直喻不同人理解不同,但在我的理解中这位教皇死的很憋屈,有些死后被人骂作狗东西的味道。
一般来说我们都是用熟悉的去直喻不熟悉的,但也有我们根本不了解的东西去比喻另一者,作者举例
“请进,到里屋去吧。老爷是个通情达理的人,你就不用客气了。”这个说话像纺织娘的叫声一样的东西,是照顾我的那个老太太的声音。 ————森鸥外《雁》
是的,你根本不知道这个纺织娘这个昆虫是何物,而且这种东西作为直喻也未免太过于奇怪,人声与昆虫的叫声怎么类比?很奇怪,但却并不妨碍对文章的理解。从文中可以知道这个老太太很粗俗,估计这种虫子的叫声也是很难听的。这种直喻本来是理解老太太的人物形象,但却颠倒被用来了解纺织娘了,倒也也刺激读者的总结能力。
聚集的都是女人,总有十来个吧。多半是小姑娘,像小鸟一样叽叽喳喳地说着什么。 ————森鸥外《雁》
这里充满了小鸟的印象,是看到了袭击红雀笼的害怕的姑娘们。
markdown截图,工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