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的痛苦都是幻觉——只是一时的感觉,而非永久不变的真相。
![](https://img.haomeiwen.com/i3034542/15b8082e23719265.png)
不知道过去了多久,早已忘记了这句原话,重温时还是感到多么有力量的一句话,甚至在悲观时脑海中一闪而过这几个字,它都能调动起你的逻辑和独立思考力,沉着冷静下来重新思考做决定。
成年后的每一个选择都意味着多多少少能够改变人生的格局,过去,我们都经历过不少的“选择”,很多选择是错误的,也有正确的,但好像周围多数人的我们都未曾真正觉醒过“选择的对错”是有多重要。回想起,总觉得很多选择都是掺杂着情绪在做着决定,有因为痛苦时的一个念想转变,有因为正确的方向上得不到正反馈从而逃避选择,总之回忆起过去时很多的选择都是随大流,或是目光短浅到根本没有分清对错,只是立足于当下的情绪去判断,以至于曾出现过“正确的想法”也未曾去持续呵护那种信念,并不断找到它正确的理由和行动。
我们中很多人都还是很难避开这样一个观点:衡量正确与否的方式不是靠逻辑和独立思考,而是“认同的人是否足够多”。
这是典型的“表现型人格”,自己是否感到安全,取决于是否与大多数人相同,如果不同便会感到不安全,从而引发质疑,进而得来的反馈全是负面,最终做出与大多数人一样的步伐寻求安全感证明自己也是“正确的”,其实这个过程多是以“情绪反馈”得来的结果,而不是取决于自己“特立独行且正确”的逻辑和独立思考之上。
要认识到:证明自己“正确”本身不是我们的目的和任务,不断成长、变得更好、更正确才是“正确”本身该有的结果。
我们都知道产生痛苦时的感觉只是一时的,就算你什么都不做在一定时间程度下它也会自动消失。每当在消极悲观的时候,痛苦只是此时此刻内心里的看法与现实生活的极性产生相反意识,这种意识下产生的结果多半是怀疑、否定、批判以及开始产生设限的意识,要知道把注意力用错地方,会导致无法获得原本可以获得的结果。
人的情绪不会以两种对立的形式存在着,这是肯定的,一个人完全被负面的情绪影响着,此刻,什么都不做的情况下表现为乐观的概率几乎为零,若这个观点成立,反过来是不是更好?所以,在做出选择时,一定是在有逻辑和有思考的情况下行动,因为你根本不知道,可能你的一个小小的选择都能决定着你的人生格局,对于成年人来说这很重要。即便拿毕业生来说,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对一个人的职业生涯是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当然也不是唯一决定性作用),很多人毕业后看到周围人都匆忙着能就职就是一种成就感,其实,能在更好的工作环境里就职,晚一些,真无所谓!
最后:
我们在做决策的时候,不能以理由为行动依据,因为即使是充分的理由也不一定能带来好结果。
正确,并不保证你一定能收货其价值,这时就需要真正的勇气了:
若这世界给你的都是正反馈,心平气和的接受且不因此高扬;相反,若这世界给你的是负反馈,你依然心平气和的接受,并不因此灰心丧气——这就是勇气!
![](https://img.haomeiwen.com/i3034542/d018d6fe8705a327.pn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