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要的思想或许早在三千年前就已穷尽,我们现在只是给旧柴添些新火罢了。
—芥川龙之介《河童》
这本书是后浪出的书,质量一般是值得保证的。不再偏向于纯技巧解读,而是有作者自身对于阅读这件事情的思考,而且副标题是“信息爆炸时代我们如何读书”,作者认为,如果读书不够,只是依赖网络来获取信息的话,就只能在海量的信息表面漂流,完全无法深入其中。所以要像利用好互联网的海量信息,得确保自己得精神和思想达到足够得深度。方法之一就是就行“深阅读”-深化思想、升华精神。

所以这本书其实不好总结,个人观点太多,尝试着找到9条对我们有帮助得建议。

第一,是以获得信息为目的的读书。
第二,是为了愉快且有意义地度过独处的时间,因而促使大脑充分发挥想象力的读书。
第三,是为了锻炼自己、丰富精神而读书。
这三种读书中任何一种都是不可缺少的,尤其是第二、三种,可以同时进行。除了直接锻炼精神的伟大书籍,哪怕只是读有趣的书,也能有效地让心灵恢复平静。换句话说,只要能用读书填满独处的时间,就能减轻内心的孤独感。

能够轻松阅读的代表性书籍,当属推理小说,好的推理小说能够对人类的精神做出如实描写,让我们产生共鸣,积累人生的经验。在真正感到难过的时候,不妨专心致志地一口气读完一本书,通过这种方式,从头到尾体会别人的整个人生,能让自己也站在俯瞰的角度来审视问题。

沉浸在书的世界里,如同给精神打了一支安定剂。读书不仅能让我们从作者身上得到能量,它还像吸水纸一样,能吸走我们精神上的负能量。

相较于网购,去书店买书的优势在于,只要多走几步,就能见到无数本自己不感兴趣的领域的书,还能拿起来翻一翻,确认里面的内容,而不是仅仅依赖书名或书评。这种场合不仅重要,也能带来乐趣。而且遇见新书,萌生对未知领域的兴趣后,我就会发现,原来自己的“兴趣”、“好恶”这些感觉本身,其实是相当含糊的。

难以理解的书不是“好书”,对事物本质了解越深刻的人,行为就越简洁扼要,能够一语中的,这样的书自然好理解。
“有结论”的书不值得读。只要能让我们恍然大悟,觉得“原来还可以这样想”“竟然还有如此深刻的世界”“原来还有这样的表现手法”的书,就值得一读,换言之,就是那些能够深深融入自身体验的书,不然的话,即使花时间去读,也会很快忘得一干二净。

古典书籍能够到达人类的智慧和社会的深渊,但不好读,需要窍门。下面介绍一个减轻阅读负担的方法:暂且放下原书或译本,先从针对其价值或当代意义的解读书籍开始阅读。例如,哲学家康德的著作极为艰深晦涩,读起来很无趣,但迈克尔桑德尔教授在《公正:该如何是好》一书中对其思想做出了诠释。众所周知,该书内容简明易懂,标题也很时髦,能引导读者对哲学展开思考。

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难。因为有了问题,人们才会关心,并试图找出答案。拥有再优秀的头脑,没有问题也无济于事。读书要养成边提问边阅读的习惯,就能提高兴趣和关注的持久力,从而更容易吸收书中的内容。
读书时遇到作者的提问,可以用括号把问题括起来。这样一来,可以弄清楚作者是以怎样的问题意识来写这本书的,明白了这一点,就容易理解对话如何展开,也能预想到接下来会出现怎样的提问,甚至自己也能养成边提问边思考的习惯。不是自问自答,而是自问自思。

不能一味求快,根据不同的书来改变阅读速度,也就是说,要具备换挡的感觉。难懂的部分可以跳读,先读能理解的部分;遇到已经很熟的部分,也可以跳读。

“能否把书的内容向别人说清楚”是衡量读书效果的标准之一。可以一开始就假定要述说的对象,“我要把这段话将给某某听”,像这样想象场景,读书的兴致就会愈发高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