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书摘
庄子 语文教育思想研究

庄子 语文教育思想研究

作者: 小熊猫猫儿 | 来源:发表于2021-02-28 20:24 被阅读0次

    壹 研究缘起

      人的天性的充分发展,是个人人格的完全独立和精神的绝对自由,教育的终极目的就是促进受教育者的全面而和谐的发展。

    也就是说要使人作为一个生命个体获得认识、精神、心灵的高度自由。

    贰 “顺任天性”思想是语文教育镜鉴

    一、改造带来的灾难

      1.千里马之死

      破坏了原本淳朴美好的自然状态,导致人无法获得真知。

      马本来过着悠然自得的生活,蹄可以用来践踏霜雪,毛可以用来抵御风寒。饿了吃草,渴了喝水,性起时扬起蹄脚奋力跳跃,这些都是马的天性。

      大量阅读,熟读成诵,从而自然就能习得母语书面语的发音、词汇、语法,进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思想和精髓。

      真正的母语书面语能力,是能用母语去思考问题、看待世界、感受人生,能让母语书面语成为人的语言心理机能。“对于这一切,对于这种心理机能,知识固然有帮助之功,但更重要的是提供一个健全的语言心智结构模式,一个健康的价值情怀模式,一个完整的人格自我模式。”

    2.浑沌之死

    3.海鸟之死

      用自己认为舒适的方式养鸟,而不是按照鸟的意愿。那么供养海鸟的正确方式是怎样的呢?应该让它在茂密的树林中自由栖息,在草地和沼泽畅快游荡,在河流里漂流,吃泥鳅和小鱼,与其他水鸟结伴而飞,过着自由的生活。

    二、天性至美——从道法自然到人法自然的启示

      庄子所说的顺任天性,是效法自然的结果。

    1.自然之美

      天地有大美,天地的大美就在于它的自然无为。

    2.道法自然

    什么是人为?就是造作,就是雕琢,就是刻意去做一些事情。自然正好是和人为相反的,它就是对整个天道的顺应,对自然事物变化的顺应,没有任何造作、故意的成分。天和人处于一种对立的、此消彼长的状态之中,多一分人机,就少一分天机、少一分人机,就多一分天机。人为的算计多了,自然的真实的生命力就会变得很浅。

    3.人法自然

      爱、忠诚、美德都是不能计划,甚至不能有意去学习的东西,人一旦有意安排,它们就全变假了,不是一种自然而然,完全是一种人为的勒。

      效之则失我,我失由彼,则彼为乱主矣。夫天下之大大患着,失我也。

      放任天性、保持真情罢了。

    三、遵从个性

      顺任天性的核心便是倡导个性,以个性为美。

    1.取长补短不如扬长避短

      “取长补短”,意为吸取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

      事物原本就各有长短,不能随意改变;人的个性也各有不同。

      长的方面并不是多余的,短的方面并不是不足的。

      我们要打造的不是一台台机器,而是一个个活泼可爱的孩子、一个个充满个性和多元的人。

      取长补短是违背人的个性的,适用于教育的方法应当是扬长避短。

      每一个生命都有不同于他人的天赋、兴趣,学生存在的意义就在于每个生命都具有不可替代性。

    诱导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做到‘读出文本’,‘读出作者’,更‘读出自己’。

    2.顺任并非放纵

    “无为”不是彻底的不作为、不创造,而是为了“无不为”,也就是“在遵循客观规律地前提下,运用自己掌握的规律去充分作为”

      人们应该充分认识并且保持各自的长处与短处,这样才是顺从自然。

      只有认真地生活态度才能得到自然中的自由,放纵只能伤害自然之性。

    3.语文的生命力在于个性

      语文教学的本质在于学生与“语文”的内在交流,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应当尊重学生对作者或作品的不同理解,要引导学生富有个性地学习语文。学生的学习越个性化,说明与语文的交流越成功。

    叁 “绝对自由”思想的语文教育镜鉴

    绝对自由,“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

    一、“绝对自由”思想阐释

    1.肉身不自由的“绝对性”

    身处困厄又心怀逍遥游理想的哲人,他深刻感受到生命本身不得不面临的困境,概括起来是生死之困、社会规范之困、情欲之困、求知之困。

    ①生死之困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

    生死是人生无法跨越的障碍。

    ②社会规范之困

    ③情欲之困

        所谓“欲”,是人天生有追求富贵利达之欲,得到固然喜悦,失去固然悲伤,为了得而不失,不得不终日惶恐不安。所谓“情”,是人与生俱来的喜怒哀乐之情。事实上,人的喜怒哀乐之情往往因物质欲望而起,常常患得患失。

    ④求知之困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2.精神自由的“绝对性”

    ①一死生

      人是自然万物的一部分,时时处于变化当中,人在自然中诞生,死后归于自然,生命正是一个由自然到自然的过程,能够如此看待生命,人将不忧惧死亡,不为无常而悲哀。

      庄子眼极冷,心肠极热。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肠热,故感慨无端。

      庄子看似无情,却比常人更热爱生命,只有看破死,才能更好地生。将生与死看作等同,是为“一死生”。

    ②顺天性

    ③齐万物

      世间万物没有根本区别,美与丑、得与失、好与坏、乐与悲都是相对的、一时的。

    ④依直觉

    3.小结

      人心的自由,即人内心毫无束缚、无忧无虑、了悟人生规律,从而获得自由、实现精神上的逍遥游。

      通往自由的过程中,并不需要实施行为去向社会争取,向外努力,而是反求于己,‘自事其心’,向内努力。

      获得精神自由的通道是加强修养,提高认识,提高精神境界,超脱尘世的纷纷扰扰。

    二、自由源于天性

    1.人天生自由

      “天放”,就是处于天性的自由,是不加任何后天修养的天然造就的自由。这是一种原始的自由,是与宇宙自然万物合而为一的自由,是生命最本真状态的一种绽放。

    2.逍遥游的理想

    3.超越生死的自由

      之所以说庄子的绝对自由源于人的天性,是因为在茫茫宇宙当中,个体的渺茫脆弱、生命的转瞬即逝,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潇洒乐生。

    三、自由是语文的灵魂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就是尊重天性、追求自由的直接表达。

    1.自由是语文课程的追求

    2.自由是语文课堂的呼唤

      含哺而熙,鼓腹而游。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应该多给学生以自由,尽量“无为”。如今的语文课堂,过于强调语文知识的系统性,看中的是答题技巧、答案标准,忽视学生自由的审美体验。

      不要怕学生天马行空的想象、漫无边际的表述,教师的角色应当是引导学生如何真正对作者和作品敞开心扉,最大限度地扩大阅读视野,达到自由阅读的境界。

      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学习探究性的阅读和创造性阅读。

      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

    四、教师的自由

      教师的自由,是培养学生自主、独立、创造性的前提。

    1.语文教师要有自由的心

      人生在世,为了什么?

      冷峻深刻、洞察世事的敏锐眼光和超然世外的智慧,视前途为草芥,视金钱如粪土。、

      因为俗世有太多金钱名利的诱惑,十年寒窗为的是金榜题名,卧薪尝胆为的是扬眉吐气。

      如果不能以顺其自然的态度对待财富,则一定受到自然规律地惩罚。

      在纷繁的世间拥有一颗自由的心。在学校里做个好老师,在家庭中要做个好子女、好父母、好伴侣、好朋友,这一切都是一种给予,给予他人一个完美的自己以求得自己内心的快乐,但是如果身心疲惫,感觉不到生活的乐趣而只有痛苦,那么久不如舍弃,不忘初心,先做一个快乐自由的自己,正如陆游的“授罢村书闭门睡”,是何等潇洒自由。

    2.语文教师要有充分的审美自由

    不仅能够影响学生的灵魂,也深刻地影响着教师的成长。

    学语文不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安身立命,甚至可以说,它是一个“无用”之学,是以“无用”达到“有用”的学问。

    3.语文教育应该是没有痕迹的

    建议教师不必追求结果,像天地对待万物一样对待学生的学习。

    不强迫学生遵守自己的标准,给人以绝对的自由。只是带领他们如同恢复本性一般,遨游于无边无际的境界之中;独来独往,随着时间的变化日新月异,不断变化。

    要以一颗“道”心对待学生,注重给学生创造一种民主、宽松的对话氛围,引导学生思考。

    五、学生的自由

    只有从根本上把语文学习过程改变为审美过程,才能最大限度降低学习外加于人的压力,使语文学习成为对人的生命价值的肯定,获得自由,从而语文学习才能有长足发展。

    1.“鱼之乐”的审美哲学

    人的审美是绝对自由的,不需要归纳和推理,逻辑的严密性起不到任何作用,甚至还可能起阻碍作用。

    2.“鱼之乐”的审美启示

    忽视了语文学习方法中那些无法量化的方法,那些能直抵人心的东西。

    六、自由对规范的排斥

    1.庄子对于规范的否定

    天下的事物都各有它们固有的常态。所谓常态,就是弯曲的不依靠曲尺,笔直的不依靠墨线,正圆的不依靠圆规,端方的不依靠角尺,使离析的东西附在一起不依靠胶和漆,将单个的事物捆束在一起不依靠绳索。

    曲直方圆应是人的自然常态,任何规范的限定都会伤害本性。

    学习语文的最高境界应当是学生不知不觉有所得而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有所得。

    2.规范带来的灾难

      很多人认为教育的本质在于给人以规范,让人知道什么时对,什么是错,引导人向善向美,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我们忘记了,教育应当是潜移默化的,如果将学生置身于规范当中就能培养出规范的人,那么世间不再有罪恶。

      规范的教育本质上是对人的控制。

    3.摒弃规范,达到忘足

      内心不变,不屈从于外物,那么无论做什么都是舒服的。

    肆 庄子“言意观”的语文教育镜鉴

    一、言不尽意对语文教育的镜鉴

    1.广泛的理论基础

      语言是可以表达人内心的意志的。

    2.意的内涵

    ①贵意

    ②意即道

    ③“意”不可言的原因

    3.言的局限性

    ①语言在表达概念时的局限

    ②语言在表达思维时的局限

    ③语言在表达体验时的局限

    ④道家的虚无与语言的成心

    4.言不尽意对语文教育的启示

    ①重视能力

    语文学习目标不可能仅仅是获得语言的知识,更为重要和根本的是领悟和表达“意”的能力。

      为什么“郭沫若”这个名字如此好听好记?因为每个字的韵母都是相同的,这叫做叠韵。

    ②整体把握

    一篇文章之所以能够称作文章,在于构成文章的字词句段等每一局部共同表“意”,从而构成一个整体,任何一个局部都无法单独完成表意的任务。

    ③不求甚解

    读书的根本在于领会“意”,不要可以在语言上花费细碎的功夫。

    真正成功的阅读教学不是对作品做琐碎的分析,而是引导学生从“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境界到“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境界,再到“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境界。这种返璞归真的境界只有在“不求甚解”的态度之下才能获得。

    ④重视情感语言

    其一、有利于语言学习

    其二、有利于思维训练

    其三、有利于情感培养

    文学作品为情感培养提供了沃土。情感语言是作家情感的载体,充分体现着人的情感,是人对于这个世界的倾听和诉说,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培养健康的情感。翻开语文教材,情感丰富的作品比比皆是,屈原用生命在歌唱自己诚挚的爱国情怀;鲁迅言辞犀利地表达着激愤之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对他的真实写照;钢铁战士保尔,他的英雄事迹塑造了无数年轻人的灵魂。所有这些,都为学生的情感培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二、得意忘言对语文教育的镜鉴

    1.言不尽意与得意忘言的关系

    ①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关系

    语言不能充分表达人的思维和体验。当我们是读者时,无法透过语言获得真知;当我们是作者时,无法用语言充分表达真意。

    ②表达与接受的关系

    学生通过语言认识到作家和作品,一旦获得审美感受与情感体验,则不必将“语言”这道桥梁看得太重,最好能够达到“忘言”。

    2.得意忘言的内涵

    语言是表达思想的工具,人们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或者透过别人的语言通达言外之意,目的在于“达意”与“得意”,因此不必拘泥于作为工具的语言,而应当挣脱语言的束缚。这与孟子所说的“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的意思是相通的。

    ①得意

    第一个层面是得到语言所能传达的表层含义;第二个层面是得到语言所不能传达的意,是言外之意,也就是道家所说的“道”,而庄子所说的“得意”应该是第二个层面。

    文本语言中所表现出来的内容(内涵)、思想、情感等,它是文本中的血肉,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披文入情,既领悟作品内涵,又积累语言范式,达到积累运用的目的。

      那就是文学审美的境界由言意表层进一步引发的深层“虚境”,之所以说它是“虚境”,因为它无言无意、神与物游、虚实相生,是文学作品的景外之境、象外之象、韵外之致,这也正是一切经典作品给人以无穷无尽的启示和韵味的奥秘所在。从作者创作的角度,它可以理解为灵感的迸发;从读者欣赏的角度,它可以理解为人生体验。简单来说,它是读者在欣赏一篇文学作品时,调动非起已有知识经验,人生阅历对作品进行的再创造。

    ②忘言

    一是,直接描述事物的“言”,是日常的语言;

    二是,文字、音韵、修辞达到完美境界的“言”,是经过精心雕琢的非日常的语言。

    他强调不要执着于语言的刻意雕琢和玩味。

    ③得意与忘言的关系

    只有忘言才能得意。

    如果作者仅仅把注意力放在语言的雕琢上,势必会影响抒情达意,不能忘言,就会受到语言的束缚,成为语言的奴隶。语言艺术的最佳表达应当是作者“忘言”中自由使用语言,突破语言的束缚。作者只有忘记对语言的雕琢,才敢说真话,才能真诚表达;如果读者仅仅把注意力放在语言上,运用逻辑思维和理性方法对语言进行分析玩味,一定会错失许多顿悟的良机,直接影响对作品的理解,也会沦为语言的奴隶,最终离悟道越来越远。

    得意之后应当忘言。

    3.得意忘言与语文学科的关系

    ①得意忘言符合中国人的思维习惯

    悟性的高低成为评价一个人理解力与接受力的标准,也成为禅宗这种本土宗教理解宇宙、人生、命运的不二法门,佛门所崇尚的最高层次是解读“无字经”,这都是庄子得意忘言论符合中国人思维习惯的佐证。“古往今来,面对着清风朗月、高山大河、鸳鸯蝴蝶、雨丝云片,面对着秦时明月、汉家宫阙、边关烽火,面对着琴棋书画、油盐酱醋、鸡毛蒜皮,面对着种种人事纠葛,大到辨别忠奸、宗派倾轧,小到邻里纠纷、姑嫂斗法等,中国人一代一代地在‘悟’,在捕捉、把握这些无字之物、无字之书、无文之事的意指关系,从而成就了中国人特有的智慧。”

    伍 “绝圣弃智”思想的语文教育镜鉴

    陆 “无用之用”思想的语文教育镜鉴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庄子 语文教育思想研究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iigf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