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读娱乐至死有感

读娱乐至死有感

作者: 烟雨墨 | 来源:发表于2018-06-16 23:10 被阅读0次

觉得自己档次low,非常无知。浅薄,愚蠢,不爱思考,就是纯粹的噩梦。以前对于很多事情总是顺着情绪而非理性思考,现在开始懂得怀疑,去分析里面的微妙。总是贬低嘲讽自己其实也没必要,

我最大的资本,就是年轻。我还有如此多年的时光可以让我丰富思想,阅历。读书,思考。我并没有非常大的有钱欲望,但是有创作,性,等等的欲望。极大的创作,极深厚的创作价值带来的是极度的狂喜。我并不质疑这句,反而还想深挖。

几个点得搞清楚,极大的创造指什么?

有什么前提,范围,行动,反馈等

当我达到那个状态会是怎么样的?

比如我创造了一部震撼人心的文学作品。我的心中肯定为我的作品自豪着,洞察到了某种规律的我肯定有超人般的自信,内心充满了满足感与幸福感。没有什么外界的事物可以在吸引我的视线和注意力。性欲,食欲。都大大降低

对一本书进行分析,挖掘。再结合自己的思考写本书。作者往往以某种逻辑描述某种观点,并以某个事件或某个名人的观点来作证。其实核心就是他的观点。

- 与其思考他的观点,不如看他怎么提出这个观点,基于怎么样的现象,逻辑。知识来描绘他的想法。这点非常有必要学习。学习作者怎么得出观点的。观点往往都体现在目录,我们可以从目录中先自推,往前推或往后推。也就是抽聚。

- 结合自己的问题再进行深入思考。一定要把问题写成书籍。这就是一个极大的创作。

- 问题必定是某种普遍性的,基于欲望的。外在的。

- 在娱乐至死里,作者以对比的手法,描写了印刷体时代的美国群众和媒体时代的群众的不同。有文化,自己的判断力的老美们,在历经毫无价值以及联系的广告轰炸后,变得麻木,不懂得思考。逐渐演化成一群不懂思考的愚民。不得不说这点的启示性非常强,广告,媒体新闻都是非常用非常具有煽动,敏感的词来抓人的情绪面,动物脑。甚至在西方国家,许多民众信任于当地的媒体,然而又有多少媒体能自始而终的播报还原事实真相呢?人们认为的真理都包含着传播这一条路,所以说,对于媒体报道的东西,一定要存疑。

- 学习作者的推导过程,就以娱乐至死这本书来说。尼尔直接提出结论。语言无愧为一种原始而不可或缺的媒介。然后阐述原因为什么。如果是我的话。我就选择有语言的物种以及没有发展语言的物种来比较。按我这种写法。我觉得也比较不出什么来啊。 为什么会这样。我的目的是学习作者的推理过程。怎么样才叫学习。我自己写个,然后跟作者比, 怎么比。都不是一个数学题。怎么比孰优孰劣?学习他怎么深入本质才对吧。本质是怎么样的。 他把电视媒介本质的说成是一种会话。 不同于语言的另一种会话。每种会话有不同的创造。虽然文化是语言的产物,但是不同的媒介都会对它进行再创造。作者能想到印刷体以现在的娱乐业的区别。从一开始的表象说明了一种趋势,然后把这种表象深入分析, 当成是不同的会话形式。和语言,印刷体文字并列。然后再把这些东西称为媒介。和章节的题目应和。媒介即信息。

- 对于媒介即认知论,作者给出了3个例子,文化在不同的媒介是怎样对人起影响的。在只有口头语言的部落,能记住诗歌,谚语被称为智力的表现,所有的审判可以由口头语言解决。,这在于铅字时代是被当成一种娱乐,搞笑的项目。铅字时代的判据须结合口头证明以及文献引用。是一种严肃的,有逻辑,有条理的阐述时代,在苏格拉底被判决时则取决于对事物的修辞手法。三个例子为了表达真理在不同媒介的传递下。对于真理的认识是同表达方式密切相联的。真理不能、也从来没有,毫无修饰地存在。它必须穿着某种合适的外衣出现,否则就可能得不到承认,这也正说明了“真理”是一种文化偏见。理论核心就是这个。也就是传播学的来源吧。作者后来回答了三个读者问题,不同的媒介对人的认知结构并非有什么不好的影响,只是不同的媒介,对应的文化,智力定义是不同的。对于铅字时代智力的定义是有图像因素,真不理解。在我看来应该是逻辑的严密。电子时代是将信息以商业挂钩,以猎奇,有趣,好玩的东西为重点。再加上摄影术,这一本来就能剥离语境的利器结合,信息变得越来越支离破碎,长期影响让人的智力变弱。思辨能力逐代下降。你能指望一个从小就看电视长大的孩子,有什么独立思想?太偏激了。单一因素洗脑的文章越来越多,还有,口头轰炸,广告,不可证伪的鸡汤轰炸。标签效应越来越普遍严重

相关文章

  • 读娱乐至死有感

    觉得自己档次low,非常无知。浅薄,愚蠢,不爱思考,就是纯粹的噩梦。以前对于很多事情总是顺着情绪而非理性思考,现在...

  • 读《娱乐至死》有感

    《娱乐至死》上 关于作者:尼尔·波兹曼 纽约大学文化传播系主任 著名的媒介文化研究者和批判家 媒介的定义: 第一个...

  • 读《娱乐至死》有感

    思考并批判着是智人优于其他灵长类动物的决定性兴趣,当我们独立的思考能力被一种固定的、被动诱导式的、表面浮夸的媒介所...

  • 读《娱乐至死》有感

    我们生活在一个极度倡导娱乐的时代,从表面上看,娱乐至死包含两个含义,第一,娱乐到死,极度发挥娱乐精神,第二,娱乐致...

  • 读《娱乐至死》有感

    摘抄: 我们似乎达到了这样一个阶段:政治家原本可以表现才干和驾驭能力的领域已经从智慧变为了化妆术。我们无时不刻不处...

  • 读《娱乐至死》有感

    在《娱乐至死》这本书中,虽然作者主要描写的是二十世纪后半叶中电视文化的崛起对印刷时代的冲击,而在我们所生活的这个时...

  • 读《娱乐至死》有感

    形形色色的人们,在公交车上,电梯里,马路上;吃饭时,等车时,睡觉前,永远低着头,把玩着手里的手机,刷刷刷。这样的现...

  • 读《娱乐至死》有感

    文章序言中,作者用了两位著名作家的思想来谈论“娱乐至死”的观点。英国长篇小说《一九八四年》的作者乔治·奥威尔和英国...

  • 读《娱乐至死》有感

    读尼尔波兹曼的《娱乐至死》有段时间了。随手翻,翻到哪读哪。今天翻到“躲躲猫的世界”,突然很有感触。波兹曼虽然...

  • 我读《娱乐至死》有感

    书名:《娱乐至死》 作者:尼尔 ·波兹曼 读后感:本书作者用轻松愉快的讽刺语气讲述了电视对大众的负面影响。本书分为...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娱乐至死有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ikie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