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尼尔波兹曼的《娱乐至死》有段时间了。随手翻,翻到哪读哪。今天翻到“躲躲猫的世界”,突然很有感触。波兹曼虽然写的是电报引起的社会变革,可是他每一句都戳中了当下社会的痛点。

CNMO新闻2020公布,全世界抖音的下载量已经超过20亿,印度以6.11亿据首,其次就是中国,用户达到1.96亿。我也是其中一员,虽然是因为工作缘故。今日头条以5.5亿用户量稳居新闻类APP之首。是不是有你呢?为什么大家都钟情于今日头条呢?前段时间,一位致力于创业的朋友回答了这个问题:他说,现在是地球村的时代,本地门户网站已经不能满足他对信息量的追求。而今日头条短平快的新闻推送模式正好满足了他的需求。他的言外之意:信息就等于机会,机会就能创造财富。这也正好说明了男人们聊天话题为什么总喜欢围绕政治经济足球股市这一类。看上去,似乎信息跟行动力之间形成了正比关系。实则,于99.99%的人而言,谈资而已。
不得不说,这是个信息极度过剩的时代。整个世界都变成了新闻存在的语境。看上去这一切都事关每一个人。她带给我们的是支离破碎的时间和被割裂的注意力。无论是抖音,还是今日头条之类,都发挥着传播信息的功能,却没有解释信息、分析信息的功能。而集收集、解释、分析功能于一体的书籍早已被大部分人抛诸脑后。据有关数据显示,2020年国民纸质书年阅读量为人均4.7本;而犹太人的年阅读量人均达60本。众所周知,犹太人是全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最多的人种。书籍的阅读能够引起读者深度的思考和分析以及探究。这些都是短平快的信息给不了的。这些年出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家长们都知道阅读的重要性,一味让孩子阅读,可是自己每天还是手不离机,孜孜不倦的刷着各种视频新闻。果然,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是门大学问。当然,文字本身也有思想诱导的嫌疑,但那些文字是坦坦荡荡的,而不像视频或者图片那样富有隐喻特征。
萧伯纳说过,理智的人适应环境,而世上所有的进步都仰赖不理智的人。想到二十年前的我,何曾不也是如此,深陷信息诱惑的泥潭,不可自拔。总以为大城市每天大量的信息能给自己带来机遇。出版于1985年的《娱乐至死》,写的是报纸、电视、电报、摄影、印刷等现代科技进步对时代的影响以及作者对人类文化的担忧。然而,书本出版后四十年后的今天,重新翻阅作者的警世危言,感慨时代的进步除了科技的进步之外,人类却无数次重蹈思想和行为的覆辙!二十一世纪,网络取代了电视,短视频代替了电报,“看”取代了“读”,“刷”取代了“写”,仅此而已。人们渐渐爱上工业技术带来的娱乐和文化,不再思考。毁掉我们的,不是我们憎恨的东西,恰恰是我们热爱的东西!
曾经看过一个经济论断,说压力越大,脱口秀相声之类的综艺越受欢迎。解压已然成为全民娱乐的最好借口。
临睡前,丫头突然问我一个问题:人性本恶还是本善?我反问她如何想的,丫头答:人分自然人和社会人,自然人不存在善和恶,而社会人会因利益诱发善恶种子。我不置可否,于是补充道:中国古人相信人性本善,所以孔孟之道旨在换起人性本来的面目,而西方国家则认为人性本恶,所以需要上帝去惩罚,需要圣经去克制那些恶端,需要法律去维护生活秩序。
想到蔡澜的一本书名《随心 随意 去生活》,人生短暂,及时行乐。古人说: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突然通透顿悟:科技或许只是加速了独乐乐到众乐乐的节奏罢了!科技本身没错,错在众乐乐的人已经在乐中忘乎所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