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下独酌·其一
唐·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的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相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释义:
在花丛中摆上一壶美酒,我自斟自饮,身边没有一个亲友。
举杯向天,邀请明月,与我的影子相对,便成了三人。
明月既不能理解开怀畅饮之乐,影子也只能默默地跟随在我的左右。
暂且以明月影子相伴,趁此春宵要及时行乐。
我吟诵诗篇,月亮伴随我徘徊,我手舞足蹈,影子便随我蹁跹。
清醒时我与你一同分享欢乐,酒醉以后各奔东西。
我愿与他们永远结下忘掉伤情的友谊,相约在缥缈浩瀚的银河边。
个人赏析:
此时的诗人因在长安官场失意,内心痛楚孤寂中带着忧愁,即使饮酒也没有亲朋好友相陪。于是乎将月亮和自己的影子开怀共饮,也表示此时诗人的复杂心情,只能和月亮、影子永结友谊,相约在诗人眼中的邈瀚云。
月下独酌·其二
唐·李白
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
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
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
已闻清比圣,复道浊如贤。
贤圣既已饮,何必求神仙。
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
但得酒中趣,勿为醒者传。
释义:
天如果不爱酒,酒星就不能罗列在天。地如果不爱酒,就不应该地名有酒泉。
天地既然都喜爱酒,那么我对酒的爱就无愧于天。我先是听说酒清比作圣,又听说酒浊比作贤。
既然圣贤都饮酒,又何必再去求神仙?三杯酒可通儒家的大道,一斗酒正合道家的自然。
我只管得到醉中的趣味,这趣味不能向清醒者相传。
个人赏析:
此诗通篇用辩证法来佐证诗人爱酒的情怀。从天上酒星、地上酒泉再到圣贤对酒的偏爱,都在说着诗人对酒的爱无愧于天。同时又说三杯即可通大道,一斗合道法,酒中乐趣妙不可言,清醒者不可能体会的到。又似乎是诗人对政治仕途上的排遣或者意有所指,借酒来表明心中难以言说的情怀。
月下独酌·其三
唐·李白
三月咸阳城,千花昼如锦。
谁能春独愁,对此径须饮。
穷通与修短,造化夙所禀。
一樽齐死生,万事固难审。
醉後失天地,兀然就孤枕。
不知有吾身,此乐最为甚。
释义:
三月里的长安城,春光明媚,春花似锦。谁能如我春来独愁,到此美景只知一味狂饮?
富贫与长寿,本来就造化不同,各有天分。酒杯之中自然死生无差别,何况世上万事根本没有是非定论。
醉后失去了天和地,一头扎向了孤枕。沉醉之中不知还有自己,这种快乐何处能寻?
个人赏析:
此诗描写诗人借喝酒来宽慰自己,看似旷达乐观的实则也是强自宽慰。三月长安虽然繁花似锦自己却春来独愁,只能通过借酒来宽慰自己。世间诸事不如意十之八九,是非又如何定论?最后发出醉言“不知有吾身,此乐最为甚”时,读者同样可以从这个“乐”字感受到诗人内心的痛苦。以旷达写牢骚,以欢乐写愁苦,是此诗艺术表现的主要特色,也是艺术上的成功之处。
月下独酌·其四
唐·李白
穷愁千万端,美酒三百杯。
愁多酒虽少,酒倾愁不来。
所以知酒圣,酒酣心自开。
辞粟卧首阳,屡空饥颜回。
当代不乐饮,虚名安用哉。
蟹螯即金液,糟丘是蓬莱。
且须饮美酒,乘月醉高台。
释义:
无穷的忧愁有千头万绪,我有美酒三百杯。虽然愁多酒虽少,但是美酒一倾愁不再回。
因此我才了解酒中圣贤,即使酒少愁多,酒酣心自开朗。
辞粟只能隐居首阳山,没有酒食颜回也受饥。当代不乐于饮酒,虚名有什么用呢?
蟹螯就是仙药金液,糟丘就是仙山蓬莱。姑且先饮一番美酒,乘着月色在高台上大醉一回。
个人赏析:
此诗是借用典故来写饮酒的好处。开头写诗人借酒浇愁,即使穷愁千万端,仅需美酒三百杯。并以推理的口气说:“所以知酒圣,酒酣心自开。”接着就把饮酒行乐说成是人世生活中最为实用最有意思的事情。诗人故意贬抑了伯夷、叔齐和颜回等人,表达虚名不如饮酒的观点。诗人对伯夷、叔齐和颜回等人未必持否定态度,这样写是为了表示对及时饮酒行乐的肯定。然后,诗人又拿神仙与饮酒相比较,表明饮酒之乐胜于神仙。诗人借用蟹螯、糟丘的典故,并不是真的要学毕卓以饮酒了结一生,更不是肯定纣王在酒池肉林中过糜烂生活,只是想说明必须乐饮于当代。最后的结论就是:“且须饮美酒,乘月醉高台。”但细细品味诗意,便能察觉到,诗人从酒中领略到的不是快乐,而是愁苦。
小知识:
《月下独酌》创作于约天宝三年,此时的李白因在长安官场失意,无法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内心孤寂苦闷。面对黑暗的现实李白并没有退缩和沉沦,而是追求自由向往光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