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主题
研究主题: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现状。
选择这个主题是首先是因为自己的职业息息相关,对于中小学教师的工作状态有比较清晰、直观的了解。其次是因为一系列国家政策的颁布,尤其是双减政策的颁布,对教师教育环境、教师工作状态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双减政策”虽然是减轻了学生的作业负担和学业负担,但是大大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为了应对双减的检查,教师每天都要进行作业设计的记录和公布,还要应付各个上级部门的检查。除此之外,还增加了课后服务,教师上班时间大大增加。国家政策的颁布,大大增加的教师工作量、工作时间、工作压力。最后,在疫情的影响下,教师的工作方式也发生了转变,疫情影响严重的情况下,就需要由线下教学转为线上教学。即使线下教学,疫情管控严格,常规检测,提交核酸报告等工作,给收集的教师造成了很大的负担。
在总总因素的影响下,可以清晰地发现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现状值得关注。
二、研究问题
在中国知网搜索“教师职业倦怠”关键词,搜索到2814篇,其中学术期刊1566篇,学位论文429篇。除此之外,对于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的书籍也很多,在当当图书根据“教师职业倦怠”关键词,搜索出356件商品。进行文献回顾之后发现,教师职业倦怠这一主题涉及了众多内容,比如教师职业倦怠的心理因素、干预研究、困境与缓解等;研究的背景也很多,比如疫情防控常态化时期、生态系统视域下、需求层次理论视域下、茶文化背景下等;研究对象有国外教师、乡村教师、英语教师等。
为了将研究主题转化为比较具体、明确的研究问题,进行了文献阅读和梳理。
阅读相关文献有:
(一) 国家相关政策文件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简称“双减政策”。”双减,“双减”指要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一是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作业负担,二是坚决压减学科类校外培训。
2021年8月,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印发专门通知,拟对各省“双减”工作落实进度每半月通报一次。
2021年10月,全国人大表示:双减拟明确入法,避免加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负担。11月3日,市场监管总局等八部门发布《关于做好校外培训广告管控的通知》。坚决杜绝地铁、公交站台等所属广告牌、广告位刊发校外培训广告。
2022年1月5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布《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认真做好寒假期间“双减”工作的通知》。
2022年2月8日,教育部在其官网发布了2022年的工作要点,共有35项。“双减”依然是教育部2022年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教育部特别提出要指导各地对于非学科类培训机构的区分,体现公益属性,实现常态化监管,防止出现新的野蛮生长。
“双减”政策以“大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确保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的思路展开现阶段的教育改革。从教育政策的相关利益主体来看,“双减”政策强调减少作业总量、提高作业质量,强化教师职责和减轻家长负担。“双减”将学生和家长身负的压力转向了教师,教师作为减负的主要执行者,在原有备课和教研等各种事务性工作的基础上,增加了提高教学及作业布置质量、提供课后托管服务等任务,这对教师提出来更多、更高的要求。
(二)专业书籍
关于教师职业倦怠的书籍有:
(1)教师的急救箱:迅速消除你的职业倦怠 (美)珍妮·格兰特·兰金》.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20.08.
这本书从现实问题和教师的“痛点”出发,为教师提供了很多拿来就可用的策略和实用技巧,这些策略和技巧基于作者的深入研究和专家建议。本书主要从心态、环境、过度刺激、评分、工作量、大包大揽、合作、乏味、课程、技术、行为、管理和社区关系等方面,探讨引起教师职业倦怠的各种原因,帮助教师突破种种职业难题。
这本书的研究对象是美国教师,虽然对于中国教师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是在中国国情下的教师职业倦怠对策还是有所区别的。
(2)关注教师的心理成长:职业倦怠的心理调适王丽荣编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05
(3)教师职业倦怠预防——师生心理成长丛书张军 编伍新春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8.10
(4)教师职业倦怠与应对潘玉峰编著,赵蕴华 编著 安徽人民出版社.2010.01
(5)教师克服职业倦怠的六堂必修课韩玲.天津教育出版社.2012.01
(2)至(5)书籍内容很丰富,角度多样,但是出版时间是2005年至2012年间,最近的出版时间离现在2022年已经有10年之久,教师的生存环境已经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也有了很多新国家政策的颁布。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和现状也会随之发生很多变化,因此对于应对职业倦怠的策略可以再持续研究。
(三)对于职业倦怠概念的界定
关于职业倦怠的概念,从发展到现在的30 多年以来它的界定是各种各样的。因为学者们根据各自的目的与需要,从多个角度对其进行了探讨与分析。比较有代表性的几个观点有:临床观点、社会心理学观点、组织观点以及社会历史学观点。有学者认为职业倦怠是一个过程,是教师当前所处的精神状态;有学者认为职业倦怠是一个过程,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的阶段性特征。
职业倦怠(job burnout)也称“工作倦怠”,国内也有翻译为“工作耗竭”、“职业枯竭”等。它是20世纪70年代美国学者Freudenberger在研究职业压力时首次提出的,用以描述工作中的个体所体验到的一组负性症状,如长期的情感耗竭、身体疲劳、工作投入降低、对待服务对象不人道的态度和降低的工作成就感等。
教师职业倦怠定义为由于教师长期工作在压力的情境下,工作中持续的疲劳及在与他人相处中各种矛盾、冲突而引起的挫折感加剧,最终导致一种在情绪、认知、行为等方面表现出精疲力竭、麻木不仁的高度精神疲劳和紧张状态,是属于一种非正常的行为和心理。
——观点选自杜秀芳.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04
(四)相关论文
(1) 黄路遥.“双减”背景下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归因探究——以社会性别为视角.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58(03)
受到“双减”的影响,小学教师生产了普遍的职业倦怠,这在女教师身上表现得最为突出,诸如情绪衰竭、去人性化、成就感降低等问题多有发生。在“双减”改革的强势冲击下,小学教师的工作矛盾逐渐暴露出来,“双减”引发的工作——家庭失衡状态既影响女性教师的职业认同和职业倦怠,还降低了家庭幸福及工作满意度。
该论文站在女教师的角度深刻详细地剖析了“双减”背景下小学女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并提出相对应的方法。这里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小学女教师,“双减”政策影响中小学教师的范围是十分广泛的,因此还可以扩展研究对象的范围。
(2)张一玄.新形势下基层公职人员职业倦怠现状和对策研究.硕士电子期刊.2020(05)
该论文的研究背景是新形势下,这里的新形势和“双减”政策背景下还是有很大的区别,背景不同,研究环境也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会出现更多研究的角度。该论文研究对象是基层公职人员,和中小学教师群体还是有一定的区别。
因此,虽然都是职业倦怠的现状和对策研究,但是因为研究背景和研究对象的不同,研究角度可以更多创新。
(3)刘廷廷.初中教师职业倦怠标准研究分析[J].教育标准化. 2021,(21)
本论文明确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教师的状态与教育质量密切相关,教师在工作时是否具有激情、是否状态饱满,直接决定孩子的状态。截至当前,教师承受着极大的压力,尤其是班主任,他们需要处理多重复杂的关系,除了学校的工作,还有自己的生活,身上肩负着重大的压力。教师工作压力繁重,如果不能将其有效地排解,将会影响教师的身心健康,教师则会表现出职业倦怠的现象。文章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分析初中教师职业倦怠分析标准研究,进而找到有效的建议。
文章主要采用的是问卷法,采用的1982 年美国的 Maslach 和 Jachson 共同编制了调查问卷 MBI,对于教师职业倦怠的归因会局限于问卷的内容,如果通过访谈法、观察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可以发现更多引起教师职业倦怠的因素,可以站在政府行政部门的角度上思考对策。
(4)武传洁. 需求层次理论视域下中学教师职业倦怠探究. 教书育人. 2022,(07)
本文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对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和成因进行了分析,笔者在F 市五所中学对 170 名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和个人访谈,从社会期望、学校管理、工作负荷、 学生因素和个人因素五个维度设计问卷和访谈问题, 对不同年龄、婚姻状况、职称、学科和性别的教师进行调查和访谈。并提出了应对策略,应对策略是从社会层面、学校层面和个人层面出发。
在需求层次理论视域下的问卷和访谈,其研究角度有一定的独特性,但是对于市级而言,五所中学和170名教师的问卷,还不具有代表性,因此可以扩大研究的范围。
(5)王乾迪.乡村语文教师职业倦怠的困境与缓解. 科技资讯. 2022,20(08)
该论文对“教师职业倦怠”进行了界定,教师职业倦怠是由于教师长期从事教学工作缺乏成就感而引起的厌倦和疲惫等消极情绪,这种倦怠感不仅仅是一种消极的情绪感受,现已恶化成一种病态的职业心理状态。研究对象是乡村语文教师,因为教师职业倦怠在乡村语文教师队伍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乡村语文教师作为乡村语文教育活动的主导者,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建设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当下,如何缓解乡村语文教师的职业倦怠感已成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工作。本文提出来对策是善教乐学,提高语文教师待遇、提高学校的管理能力。
这篇论文的对策是从个人、学校、财政三个维度的角度提出,但是还缺乏从教育局的视角进行研究,还可以从这个角度进行思考、研究。
[if !supportLists](四) [endif]文献梳理中值得关注的三个点
1.国内关于“双减”政策背景下的教师职业倦怠研究较少,可以作为其中一项重要的研究背景;
2.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的对象范围都比较狭小,没有面对中小学教师这个群体的研究;
3.很少有在市教育局的公共管理视角下的研究。
(五)确定三个方面的研究问题
1.一系列国家政策的颁布对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影响有多大?
2.在“双减”政策、疫情的影响等背景下,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现状有怎样的新表现?
3. 中小学教师如何预防和缓解职业倦怠?
三、研究题目
H市教育局应对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现状及对策研究
[if !supportLists]四、 [endif]研究方法
(一)方法论
因为研究教师职业倦怠现状是需要充分考虑到中小学教师这个群体的特殊性,发挥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的主观性,所以采取人文主义方法论。
(二)研究方式
在主要研究方式上,主要采用定性研究。
其中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方法和实地研究方法。因为定性的文献研究方法和实地研究方法,更能体现研究过程的特殊性、深入性、主观性。
1.文献研究方法,通过官方统计资料、政府机构和有关组织的记录、报告、统计、计划等进行分析整理。
2.实地研究方法,因为工作环境长期跟中小学教师打交道,可以长期进行实地研究,可以更深入地收集资料,并且可以减少时间和精力的耗费。
(三)具体研究方法
在具体研究方法上使用自填问卷法、半结构性访谈法、参与观察法。
1.自填问卷法能节省时间、经费和人力,具有很好的匿名性,可以避免人为因素的影响,加上中小学教师的文化水平是能够独立完成问卷。所以选择自填问卷法可以从不同维度对于了解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成因。
2.半结构性访谈法,访谈提纲从三个维度构成,第一个维度是关于职业倦怠的表现,如“双减”政策对您的实际工作以及您的工作状态产生了什么影响?您认为您目前的压力大吗?第二个维度是职业倦怠的自我归因,如“为什么教师工作让你感到身心疲惫?”第三个维度是职业倦怠的对策,“面对职业倦怠你尝试过做出什么样的调节和改变吗?”
3.参与观察法,因为职业的便利,可以更加深入到中小学教师的日常社会生活的过程中进行观察。可以通过参与观察,收集各种定性资料,在对资料进行初步的分析和归纳后,又开始进一步的观察和进一步的归纳,通过多次循环,逐步达到对现象和过程的理论概括和解释。
五、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研究对象是H市的中小学教师。
本人的职业跟中小学教师关系比较密切,对于中小学教师的工作状态有比较清晰、直观的了解。研究对象为H市的中小学教师,问卷、访谈、观察都比较方便,收集数据和了解现状更准确。
六、分析单位
本研究的选题是:H市教育局应对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现状及对策研究。因此分析单位是群体。因为中小学教师是由若干个人所组成的社会群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