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喜欢上公开课吗?
在今天阅读篇目中节选了杰拉尔德·C厄本恩等《校长论:有效学校的创新型领导》关于教学观察流程的建议,分为五个步骤。一、观察前会议, 教师为校长出示课堂计划(教学设计),指出需要注意的观察点,此时就需要讨论,讨论重点是关注上课教师,而不是存在的问题,问题应在后面的会议中。在这个会议上教师们必须明白教学每一步的目的何在,上课教师必须知道观课者听课过程中的笔记,还要留时间来做课堂参观和观课后的会议讨论。二、观课,教师上课,观课者按照预先会议上确定的事项记录上课的情况。三、课堂分析,结合记录的笔记进行分析,课堂目标达成如何,发现了那些不寻常的事情,教师和学生的行为评价,成功之处,需要提升的方面等等。四、听课后的会议,我们惯例是教师说课,大家寒暄过这堂课的优点之后提各种不足和自己的建议,书中建议除了这些之外,要上课教师和观课教师达成共识,讨论那些教学策略值得尝试,这个讨论必须有发展计划和如果改进缺点大家同意的计划。五、听课后会议的分析,这个环节我认为是管理层重点思考的环节,需要从老师那儿获取信息,如何改进教学过程?发展计划是否清晰能落地?会议开得好不好,原因是什么,能否改进教学和改善关系等。
《如何调动与鼓励学生:唤醒每个内在学习者》中关于教学环境设计的建议提到了教师布局需思考的问题,教师和学生是否方便、舒适、能互相能看到便于学习,为了分析教师需从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分析教室的环境,排除这些环境对教学活动的干扰,影响观察的结果。
结合上面的学习,我似乎找到老师们害怕上公开课的一些原因了,首先老师们上公开课是单兵作战,课上完了让各位评委(考官)拿着放大镜对这节课评头论足,提的建议授课教师似乎“虚心”地接受了,但是能不能真的改进他的教学策略,就不得而知了。其次是关于教学环境,公开课授课教师和学生都是在紧张的氛围中开展的,学生可能要比教师好一些,如果公开课在一个不熟悉的环境、师生互不熟悉的情况开展,那对老师和学生的挑战更是难上加难,当然这样高难度课堂上多了,教师也就“成长”了,胆量变大了,但是成长的过程肯定是痛苦并艰辛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