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因】和【果】的对应,是我们从出生以来,认识世界的第一个道理,也是伴随我们终身的一个问题。我们常听到的一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说的就是因果之间的关系。在《庄子》的「则阳」篇中就有一段谈到这个问题:
长梧封人问子牢曰:“君为政焉勿卤莽,治民焉勿灭裂。昔予为禾 ,耕而卤莽之,则其实亦卤莽而报予;芸而灭裂之,其实亦灭裂而报予。予来年变齐,深其耕而熟耰之,其禾蘩以滋,予终年厌飧。”
“为禾”之时,不同的耕作态度,得到的结果完全不同,恶因得恶果,善因得善果,因果报应不爽。
庄子闻之曰:“今人之治其形,理其心,多有似封人之所谓:遁其天, 离其性,灭其情,亡其神,以众为。故卤莽其性者,欲恶之孽为性, 萑苇蒹葭始萌,以扶吾形,寻擢吾性。并溃漏发,不择所出,漂疽疥癕,内热溲膏是也。”
庄子听闻为禾之道,想到世间之人对待自己的态度,一声感慨——多少人在不知不觉之中,离道背德,摧残自己的本性,困于名利之中,不得自拔。
《金刚经》中云:“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
《中庸》中云:“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关乎于内心,你我的关注又有几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