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失败当作机会,就是价值逻辑的核心。
古往今来,但凡有所成就者,都深知失败才是取得进步的最大机会,他们失败也会痛苦,但更会想尽办法从失败中“榨取”未来可用的反败资本,让失败变得更有价值,这就是价值逻辑。2012年褚橙上市时,褚时健已经85岁高龄。面对记者,他淡然地说:“我早已做好了种橙子失败的打算……跌得越低,反弹力越大。”任正非在谈到失败时说,“十年来,我天天思考的都是失败,不要怕出错……”
失败是成本还是资本,只取决于你怎么看它。在价值逻辑下,失败是这样的:
失败像个人,你敬它一尺,它就还你一丈;
失败似本书,你不开卷就是废纸,你去学习就是知识;
失败是口矿,你不挖掘都是废石,你去开采全是宝藏。
2.缺乏“求真逻辑”:热衷分析表层原因,而非深挖背后真正原因
2018年深冬,一个寒风凛冽的午后,我在中关村一家知名孵化器,花了整整6个小时访谈一家初创企业的三位合伙人。这是一家烧光了600万元融资、经历了两次失败、正在尝试第三次转型的科技创业企业,刚完成Pre-A轮融资,虽历经艰辛但还活着。访谈主题很明确,就是前几次失败的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以及他们是如何从上一次失败中走出来的。越往深聊,我越发现合伙人对失败原因的看法存在着重大分歧。公司CTO根本不承认失败了,创始人CEO则坦陈就是失败。还好俩人没现场吵起来,否则会让人很难堪。
面临生死存亡,谁都不轻松。但我完全没料到,几个合伙人对失败原因的总结完全不同。试想,一个对失败原因的看法都不一致的初创企业,如何拧成一股绳实现反败?随后的两周,我一直被这个问题困扰着,直到另一次访谈再次遇到相同情况,我才猛然意识到,这本就是常态,而非偶然事件:一家公司如果只停留在对失败原因的浅层次分析上,必定会导致合伙人对失败原因的看法不一致。
·你的深浅关乎成败·
[插图]
一次创业失败了,不只局中人,甚至局外人都会帮你分析出一堆原因:战略短视、方向跑偏、需求错误、定位不准、产品研发/推广失败、团队不力、股权结构不当、资金链断裂、管理不善、投资人苛刻、恶意竞争、负面消息、缺乏耐心、眼高手低、政策突变等。我把这些原因称为“碎片化原因”,每个人都能总结出一堆,但异常零碎。然而,看多了、听多了之后,我开始厌倦这种浅层次的探究:看上去头头是道,实则浮于表面。千人千面,千企千况,每个人总结的原因只是一个侧面。我们无法还原失败的真相,更难挖掘失败的真正原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