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行者,即行走的人。何谓无疆?杳无边际,颇有些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的意思。行者无疆,第一次看到这个四个字便被深深吸引。书的封面上,狭窄的巷子被昏黄的光线切割出光与影的界限。独自一人的身影,迈着坚定的前进步伐。行走,是全书的主题。思考,则是行走的灵魂。
一如既往的考察与行走,继考察中华文明的《文化苦旅》和《山居笔记》以及考察伊斯兰文明的《千年一叹》之后,余秋雨先生终将脚步印到欧洲的土地上。
历时六个月的行走,九十六个城市,对整个欧洲的文明思考和感受,最后汇聚形成四卷文字。“南欧——废墟,大海,流浪,历史常常从这里出发。中欧——森林,山丘,古堡,历史常常在这里隐蔽。西欧——热闹,精致,张扬,历史常常在这里转折。北欧——苍凉,寂寞,执着,历史常常在这里凝冻。”四部分的划分,既有地域因素的影响,更多的却是历史的原因。出发、隐蔽、转折、凝冻,作者对文化的思考在厚重的历史映衬下更显其张力。
而现在,人们旅游已失去了其原本的意义,拥挤的人群,紧凑的行程,只能用相机定格住瞬间,却没有心灵的洗涤,也缺失了深度的思考。作者却给我们展示了一段不同的旅途——完全陌生的城市、肤色不同的人群、言语不通的障碍,眼睛承受着风景的冲击,心灵却在历史文化带来的震撼中起起浮浮。
阿汗拉布拉宫,昔日从未听过的名字,在作者的笔下徐徐展现出它的风采。西班牙的统一,摩尔人作为最后障碍,无法逃离的血流成河、城破灭亡的命运。死前细妆,极度绝望后的平静,美到极致,却也令人心生哀伤。峰回路转,原本应该激烈的战斗在年轻帝王的明智决定下变成和平的结束,这也使得阿汗拉布拉宫至今仍在向每一个参观者浅浅微笑。历史沉浮,王朝覆灭,我们应该感恩,为了仍完整保存的美好,也为了人类的善良。
作者写“只有柏林,隐隐然回荡着一种让人不敢过于靠近的奇特气势。”没有罗马伦敦历史久远,却比之罗马的诗情苍老、伦敦的都市风范,更加含蓄。经常看到对德国人的评价——严谨理智,这在作者的文字中再次得到了印证。两次世界大战、两次失败重创,却能迅速认清,从迷途上返航。很同意作者的看法,德国是一片森林,不欢悦、不敞亮,静静地茂盛勃发。
提起“袖珍”,总是会和一些精巧的事物联系起来,却很难想到国家,然而若要给摩纳哥加修饰词,袖珍一词极为恰当。同时,她又是隐藏的大国——不仅仅是赌博、邮票、赛车、旅游大国,还在于她对自然的探知。人的智慧力量无限,但无论怎样,我们对于自然都应该心存敬畏。
提及丹麦,总是会想起安徒生,温暖的童话,纯净的童心,很难想象这一切出自于寂寞苍凉的北欧——冰雪覆盖,冬夜漫长得仿佛不再会有黎明,似乎能磨尽人的所有信念。也许,我们还应该保持一颗坚韧而温暖的心,不惧严寒、勇往直前。
书中写“行者独步于遥远的旷野,素昧平生的未知,遭遇处处的难题,只因为一个执着的信任,敢于把世界上任何一片土地都放在脚下为后来人度步出一往无垠的疆土。”孤独、寂寞,每个行者都会遇到的困难,支撑着他们继续前进的是信念、是相扶相伴的友谊。也许过程痛苦难熬,但在行走结束后深思时却后有另一番感受。
余秋雨先生在“千禧之旅”即将结束之时,曾写下这样的一段话:“四个月冒险奔波,天天都思念着终点。今天我们到了,回头一看,却对数万公里的尺尺寸寸产生了眷恋。那是人类文明的经络系统,从今以后,那里的全部冷暖疼痛,都会快速地传递到我的心间。”行走,磨砺的是精神,也是让人的心更加坚韧,同孤独作战,行者都是勇敢的战士。人生,应该有一次纯粹的旅行,感受行走的过程、体会风景历史人文的冲击。不停的行走,永续的思考,生命有限,地域有界,然而思者无域、行者无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