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艋舺》里说,风往哪个方向吹,草就要往哪个地方倒,年轻的时候我也曾以为自己是风,最后才知道原来我们都是草。一路走来,几许尘埃;浮世喧嚷,浊尘闭目。有人浪迹天涯,有人寒窗苦读,有人有笑脸相迎趋炎附势,未来的自己是否将年少的雄心壮志掩埋。
但无论以哪种方式,是坎坷终身还是一路顺畅,路都是自己走出来的。春华秋实,未来的自己是否长成了当初心中最美好的样子?最期待的样子?最不悔的样子?是谈吐优雅还是举止粗俗,是衣冠楚楚还是邋遢不堪,是咏怀初心还是追名逐利。但愿青涩过后依旧不负韶华,砥砺前行。
于我而言,“思者无域,行者无疆”是此刻需要写给未来的自己最美的期盼,更是未来的自己不能遗忘的缅怀。
山一程,水一程,我们来到了异地上学,面对偌大的学校,熙熙攘攘的人群,书盈四壁的图书馆,终于曾经轻狂无知的自己也体会到了什么叫做思念。小小村落的袅袅炊烟,中秋共赏的皎皎明月,难得一遇的地域方言,终是化成了时间积淀的婵婵惦念。瞪大了眼学文化,磨尖了牙齿学谈吐。这,都是野夫笔下在诗酒猖狂之余的失魂。大学生们在城市体会劫后余生,在无数次被生活暴击,跌倒在地,不知所错后,趴在原地,抱怨,沮丧,愤怒。他们终是成了在异地“独自长大的孩子”,不动声色的自我治愈,自我驱动。诚如《万人如海一身藏》里说,这一夜后,伤口会自己愈合,新的血液会将他们重塑。
大学的光芒是耀眼的,但也是刺眼的。多少异乡他客来到这里闯荡,就是为了经营弥补年少的自己,给未来的自己创造些许能够衣锦还乡的条件。因此,大学生所怀拥的不仅仅是爱的等候,亲情的期盼,还有当初扬言要在城市有一席之地的梦想。诚如怀特海所说,“一所大学的理想与其说是知识,不如说是力量。大学的目标是把一个孩子的知识转变为成人的力量。”。
有此之动力,大学的意义就更是深远了,大学的奋斗更是在所难免。无论是道德修养,智育修养,体育修养,都是离不开一个“思”字。说白了就是在没棱没角,老老实实,安安分分的现状下,思想上的超越与飞脱。即按照社会实际形成对环境适应的基本生存能力。未来的自己,回望走过的这条路,万万要记得此刻拼搏的自己,不负此行。
我们眷恋着故土,热爱着故乡,那片想起,心头便暖的热土。从那片土地出生起,他们的根便在了这片土地生长,有泥皮烟垢的污秽,有浮粪四溢的墟场,那都是他们年少轻狂懵懂叛逆的一部分,年过半百未曾断舍离的禅。历经了这四年,他们褪去青涩,不在叛逆,不再去寻觅,渐行渐远,那禅成了清明的那柱香,中秋的那轮月,春运时的那张机票,不经意间流露出的乡土口音以及并未和他人提起的执念。未来的自己是否有能力为心中的黄土注入新的活力,这样的年头萌生在大学,育之于大学。
然而《断舍离》中提及,“断舍离告诉人们要及时抛开对过去的执着和对未来的不安。”
写给未来的自己,“思者无域,行者无疆”,这条路走的坎坷跌宕,却是有他的价值所在。黄金时代需要把握机遇,碎碎念的怀旧终是会误了终身。思者无疆而后得“行”。万事用脑,用脑丈量出的距离需要一辈子才能走完。未来的自己是路边摊还是香奈儿,都是自己造就的。少年的我们可以不奢望自己有多成功,但一定要丰富自己。累实自己,充实人际,取得机会,在机会与挑战并存的社会,得以凸显。未来的自己,定会活成最美的样子。在壮年时,有同行者的鞭策;在年老时,三俩成群,回望年少的自己,说的出得失成败,能够以己为荣。
及上,谈及的都是个体层面,若是谈及整体,生于新时代,我辈定当不负。不仅仅是为未来的自己,未来的家庭,更是为未来的祖国,珍惜历史的机遇,胸怀中国梦,肩负光荣使命,励志贡献秦春力量。这里并非说的有多空假大。在我而言,同之苏步青先生,一个正真的爱国主义者,用不着等待什么特殊的机会,他完全可以在自己的岗位上表现出对祖国的热爱。
以梦为马,未来可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