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厦门之旅,我认识了好几个名人,林语堂就是其中一位。也许是因为自己之前没有文学方面的爱好,缺乏文学素养,所以只知林语堂其名,但并不了解其人。
正是这次去了鼓浪屿,听到了有关林语堂的故事,并在网上看到一些介绍林语堂的文章,我才真正认识了林语堂其人。
林语堂1895年10月10日出生于福建漳州平和坂仔一个基督教家庭,父亲为教会牧师。林语堂1912年进入上海圣约翰大学学习,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
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学文学系,后因助学金被停,前往法国打工,再去了德国。先在耶拿大学攻读,1922年通过转学分的方式获得了哈佛大学的硕士学位,后又到莱比锡大学攻读比较语言学,1923年获得博士学位。
1923年回国,先后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厦门大学任教,1954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任校长。曾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术与文学主任、国际笔会副会长、景星学社社员等职。
1966年定居台湾,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主持编撰《林语堂当代汉英词典》。1976年3月26日在香港逝世,享年80岁。
林语堂曾于1940年和1950年先后两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翻译家、语言学家,景星学社社员。
林语堂曾创办《论语》《人间世》《宇宙风》等多种刊物,他一生创作的作品无数,其代表作有《京华烟云》《吾国与吾民》《苏东坡传》等。
《京华烟云》是林语堂旅居巴黎时用英文写就的长篇小说,讲述了北平曾、姚、牛三大家族从1901年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三十多年间的悲欢离合和恩怨情仇,并在其中安插了袁世凯篡国、张勋复辟、直奉大战、军阀割据、五四运动、三一八惨案、青年“左倾”、二战爆发,全景式展现了现代中国社会风云变幻的历史风貌。
《吾国与吾民》是林语堂的一部散文集,也是他第一部在美国引起巨大反响的英文著作。书中作者以冷静犀利的视角剖析了中国这个民族的精神和特质,向西方展示了一个真实而丰富的民族形象。
林语堂在他的这书中用坦率幽默的笔调、睿智通达的语言娓娓道出了中国人的道德、精神状态与向往,以及中国的社会、文艺与生活情趣。
《苏东坡传》全书有26万余字,从苏东坡的出生到离世,从家庭生活到社会活动,展现其一生的历程。
林语堂在书中呈现给读者的是一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散文作家、诗人、新派画家、书法家、酿酒的实验者、工程师、假道学的反对派、瑜伽术的修炼者、佛教徒、士大夫、皇帝的秘书、饮酒成性者、心肠慈悲的法官、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生性诙谐爱开玩笑,具有多面人生的苏东坡。
有趣的是,林语堂还是个有发明专利的人。他经过数十年的不断研究探索,自斥资金,购置设备,一再尝试,甚至倾尽家财、负债累累,发明了“明快中文打字机”,于1946年在美国申请专利。1952年取得该项发明的专利权。
林语堂也是幽默大师,他谈吐诙谐,热衷幽默。对中国幽默文学的异军突起起了作用。他也一向以童心未泯自况。他富有创造性地把英文的Humour音译为中文的幽默,从而使幽默一词在中国迅速流行开来。
林语堂的幽默像是生活的一种调味品。林语堂抗战前寓居上海近九年,并被谑称为“幽默大师”。林语堂在自己的《八十自叙》中说:“并不是因为我是第一流的幽默家,而是在我们这个假道学充斥而幽默则极为缺乏的国度里,我是第一个招呼大家注意幽默的重要的人罢了。”
林语堂经常撰写文章,阐发幽默,积极提倡幽默文学,主张文风“清淡”、“隽永”、“甘美”,作品具有“性灵”、“闲适”的特点,逐渐自成一个小品散文流派。
他的妻子廖翠凤是当时鼓浪屿首富廖家的二小姐,他们育有三女,长女林凤如(如斯)、次女林玉如(太乙)、小女儿林相如。
林语堂与廖翠凤相恋时,虽然廖翠凤的母亲认为林语堂家里太穷而有异议,但廖翠凤还是坚决果断地和林语堂在1919年1月9日成婚。结婚后,他征得廖翠凤的同意,将结婚证书烧掉了,他说“结婚证书只有离婚才用得上”。
尽管婚后生活清贫,但林语堂认为,“只有苦中作乐的回忆,才是最甜蜜的回忆。”他认为婚姻并不是以善变的爱情为基础的,而是爱情在婚姻中滋长,男女互补所造成的幸福,是可以与日俱增的。
林语堂夫妇在五十周年结婚纪念日时曾经表示他们“金玉缘”的秘诀就是“给”与“受”。他们传奇般的爱情故事被导游们津津乐道地向五湖四海的游客传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