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掩耳盗铃》是小学四年级语文课本保留篇目。近日,受邀听一堂参加国培展示的公开课,正是这一篇文章的阅读教学。
课堂从看图片猜成语导入,学了什么是寓言,然后变着花样读课文,梳理故事,讨论盗铃者是什么样的人,举例生活中存在的类似现象,最后用自己的话说故事,为故事补写结尾。
课堂的设计似乎很中规中矩,课堂也热热闹闹,盗铃者的自欺欺人的道理也明明白白被过了一遍,甚至孩子们还能用“明明……还……”的句式发现了诸如考试舞弊等现实版的盗铃者。然而,我依然觉得这堂课掩住了一些东西,如同搔痒被靴子遮掩一样让人难受。
阅读如果不能启发思维,不能有更深入的思考,如果只是在浅表的概念上做简单的演绎,那么阅读就没有了学生,更没有了教师。我很诧异,教师为什么不能再多问几句:为什么盗铃者知道掩耳没有用还要去掩?这样连小孩子都看得出来的愚蠢行为他为什么甘愿冒险?究竟是什么东西蒙蔽了他的知性?试想,这几个问题会带来怎样的思考重量和课堂品质?
教学的艺术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提问的艺术,伟大的教育家往往就是伟大的提问者,苏格拉底的所有教育秘密也就在他对学生的提问中,苏格拉底之问就是苏格拉底思想的灵魂。一堂课如果学生发现不了问题,教师也问不出除了教材教参以外的问题,这样的课即使再精彩,也是表象的,浮华的,因为没有主体思想的参与,就是没有灵魂的。
学生提不出有思想的问题,是因为教师把教学局限在文字层面的简单翻译上,阻断了孩子们思维深入和拓展的通道。教师提不出问题,往往是长期丢失独立思考或不敢有自己的思想所致,这些教师长期以来被教材教参圈定的线给禁锢了,只是被动的充当教材教参的表演者罢了。他们其实也就是掩耳盗铃者,不过他们的耳朵所代表的心智已经被体制的钳制彻底毁掉了。
王开东老师在论述深度语文时说,没有智力挑战,没有思维训练的语文,就会逐渐走向肤浅和平庸,就会味同嚼蜡。他还说,语文不仅是一种符号系统,更是民族精神、智慧文化的结晶。语文教育应该在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生产上,培养起学生浩淼宽广的精神视界,远大辉煌的文化理想,和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
掩耳盗铃的寓言就是人类对自身命运的一种深刻反省和警示,当前社会的毒食品、毒疫苗,为了眼前利益对环境的破坏,为了所谓的稳定对各种社会问题的掩饰,删帖、封号、喝茶,甚至因言获罪,对互害式自我毁灭行为的放纵,不正是这则寓言故事教学的核心价值吗?
尽管课堂面对的只是小学四年级的孩子,但让他们在已有的认知能力上,对寓言背后的巨大批判力进行尽可能的探知,语文课可以有所作为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