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饭前看书,看到了弘一法师《格言别录》的一句话:应事接物,常觉心中有从容闲暇时,才见涵养。
涵养,这两个字,即使不解其具体内容,也能感觉出它的贵重。
弘一法师说:“刘念台云:‘涵养,全得一个缓字,凡言语,动作皆是’。” 刘念台告诫学生:“涵养品行,完全得自于一个缓字,无论言语,动作都要徐缓安详,不可急躁莽撞。”
一个缓字,道出了涵养的精要,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缓,也是能安住在每一个当下,不着急让当下快速略过,尽管可能是痛苦无趣的,也可以在这个当下里缓下来,兴许疗愈就发生了。
人们常说的事缓则圆亦是如此,从生活经验中验证了:很多事情,求快不得,有时候起来地越快,带着后遗症可能也越多,就像一辆摩托车飞驰而过,却总会扬起一地的灰尘。
刘念台又言:“容易感情用事,喜怒无常,随便讲话,评论是非,放任自己妄念纷飞,都是心浮气躁起作用,这是德行涵养不能成就的病根,不可轻视。” 这段话,从具体的生活表现来举例,让人可自我做参照,或许在恍然间悟到:处处看似不起眼的小习惯,都是有失涵养的积累。
结合弘一法师和刘念台的话,人要有淡定从容的心,做事有节奏不乱阵脚,言行举止从容不迫。在正常的生活中要知缓,在极端特殊的情况下,更需有波澜不惊的心态。
想象一个人能做到从容闲暇,举止仪态中无不透露着一种高贵和优雅,整个生命能量也是比较高的。
关于说话要缓,在《弟子规》里有句话是:“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大致的参考意思是:我们说话的时候,吐字要清楚,声音要有力,说话的速度不要太快,要缓缓道来,让听的人觉得舒畅、觉得放松,不要让别人会意错了,产生不必要的误会。(此释义摘自网络)
这样说话,可能会达到比较好的交流效果,再就是也节省了不少气血。因为在缓缓道来时,也会斟酌下如何简要准确地表达意思。
如果说话语速快,表达不准确,还要重复说,久而久之,会产生烦躁的情绪,内心不平静,恨不得让心跳出来说,那样一天下来,光是说话就能让人累到。
曾经看到比较多的资料说:话说多会耗气。放入生活中去体会,倘若和孩子们在一起,总是说很多话来催促或者管教他们,到了晚上躺在床上时,自己会感觉到呼吸都有点急促,闭上眼睛或者敷眼罩时,耳边仍然会听到孩子们喊我,心中想回应,但是却没有力气说出话,也不想再多说一句话。
等再回想起来这样的体验,便想要改变,从说话缓且舒开始吧。有些说话习惯,从小时就养成,已经成为了无意识的重复模式,但是总会有些痛苦的经历来唤醒,即使是不好的说话病毒模式,也可以通过觉察和有意识地练习来杀毒并升级。
当人受狭隘的认知约束时,会认为眼前就全世界,但其实那只是自己的局限的认知和经历而已,不可由此而投射于他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