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长夜难明赤县天,
百年魔怪舞翩跹,
人民五亿不团圆。
一唱雄鸡天下白,
万方乐奏有于阗,
诗人兴会更无前。
【词牌名:浣溪沙】
浣溪沙,唐教坊曲名,因春秋时期, 西施浣纱于若耶溪而得名,后用作词牌名,又名“浣溪纱”“小庭花”等。 此调有平仄两体。平韵体始于唐代韩偓,流传至今;仄韵体始于南唐李煜。通常以韩偓词《浣溪沙·宿醉离愁慢髻鬟》为正体。全词分上下两片,上片三句全用韵,下片末二句用韵,过片二句用对偶句的居多。音节明快,句式整齐,易于上口,为婉约派与豪放派多数词人所常用。
【时代背景】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50年10月1日国庆一周年之际,中国大陆除西藏以外全部解放;10月3日,中央人民政府举行盛大的庆典,全国158名各族人民代表欢聚一堂,在中南海怀仁堂举行了隆重的献礼大会,毛泽东与柳亚子先生同席观看了歌舞晚会。柳亚子在毛主席的鼓动下,即兴赋《浣溪沙》一首赠予毛泽东。次日毛泽东又步韵和了这首词赠与柳亚子。
【内容】
上阕是对旧中国长期黑暗统治的揭露与批判:一幅历史的长卷,显现了中国百年历史的沧桑;正是内外反动派的压迫和剥削,造成了各族人民的苦难。下阕,诗人的思路返回到了眼前盛典上的欢乐场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上下两阕巧妙运用对比手法,鲜明地写出了新旧社会天上人间的反差:上阕写旧中国,下阕写新中国,而上下两阕又互相呼应,作者以旧社会的黑暗反衬新社会的“天下白”,以群魔乱舞反衬各族人民的欢庆歌舞,以旧社会的四分五裂反衬新社会的民族大团结。这样强烈的对比不能不震撼人心。
【原文】
浣溪沙/三秋情
霁云秋水澄寒天,
肱枕幽梦鹤蹁跹,
悬悬而望月长圆。
三秋初阳寒霜白,
云悠悠兮雷阗阗,
海阔何如君子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