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几年前我还在为人生无一知己而遗憾,后来倒是明白了知己难求这个道理。王安石与苏东坡若是没有在政见上的极大分歧,他们将是一生交好的朋友,彼此欣赏对方的才情。
在各种文章或记事中,似乎大多数人都偏向于苏东坡的不幸,可我却感受到王安石坎坷的抱负。其实他们都是一类人,都是为了国家繁盛而已,不过道不同不相为谋罢了。
也许王安石在今天这个时代更能有所为,他的政治经济思想和变革决心是他最强有力的武器,他们两个都颇负才情,但在处事之中王安石更加注意在自己上心的事情上全新全意 ,私以为他不修边幅确是因为他不曾在意,而苏东坡年轻恣意时,英姿勃发,充满了浪漫主义气息,且这样的气息在他身上一生流转。
略难过的是他们的人生并不都是那么如自我之意,王安石一直在等待时机,可是他坚持一生的事业并未得到好结果,有人批评他任用奸佞小人,但却未曾想过站在王安石的位置,应当如何去守护自己饱受多人抨击和质疑的理想,他只能选择可以维护自己理想的路,从而不得不拉拢那些人们口中的小人,甚至他完全清楚这些人心怀不轨, 但他别无选择。在流离中抒解自我的苏东坡则完全远离了权利中心。
我对王安石有着深切的欣赏和同情,他一生坚持的变法改革结果并不好,反而令众多百姓流离失所,整个国家饿殍满地,他理想的破产甚至是他自己也无从预料的,可偏偏他没能成为他敬仰的商鞅,中国历史上的各大变法几乎都离不开斗争的过程,国家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结构,每一次变革所要触动的部分都会竭力抵抗。
如果变法成功,这些困难不过锦上添花的谈资,而失败了,王安石就只是王安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