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易经

作者: 道法自然lr | 来源:发表于2019-06-03 11:33 被阅读0次

    看一下孔老夫子的读书笔记吧。据说,他在五六十岁的时候读《周易》,做的笔记叫《易传》,《易传》有7个部分,其中1篇《系辞》里面有段话:

    子曰:“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易》曰:' 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言不胜其任也。

    这短短的一句话,包含两个意思。

    第一个意思是《周易》里面的原话,"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

    只有十个字,描述了一个画面,鼎的腿折断了,把鼎里面装的王公的美味佳肴打翻了,鼎的身上也沾的脏兮兮的。周文王把这个画面作为鼎卦九四爻的爻辞,用以表达凶的状态,凶是吉凶悔吝四种状态最差的一种。

    然后根据文王的意思,孔子悟到的是不胜任。他联想了另外三种状态,德、智、力不能匹配位、谋、任,和鼎足折的后果一样,结果就是“凶”。

    文王用极其精炼深奥的词语,表达他自己的悟出的道理,而孔子又进一步悟出了他自己的结论。以上特别能代表中华文化的一个特点,那就是靠悟,思考过程被省略了,直接给个结论,这个结论又让后面的人再去悟,每个环节都是这样,结果后面的人看前面的,感觉这些话都是好话,但好像又是废话,至于是好话还是废话差别全靠自己去悟。悟出来的,又写一堆,然后让更后面的人看(如果有人愿意看的话),看了之后还是这个感觉。

    如果再联想一下,文王演周易的背景是“拘”,结合周易的内容,想必当时他想的是为什么会落到这个地步,怎么才能逢凶化吉呢?孔子看完之后的感触是“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这套东西的精髓就是极具现实主义的趋吉避凶,别犯错误,和西方思想的源头比一下,哲学这个词是古希腊词语中的“爱”+“智慧”两个词构成的,体会一下“趋吉避凶”和“爱智慧”,是不是前者太早熟,太现实,甚至可以说太鸡贼了。

    问题就是这个悟,直接省略过程给出了结论,就不能具有广泛的启发作用,只能是认知层面把人给分层了。就是老子说的那个状态,“大道至简,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更糟糕的是,本来从源头那里悟也能悟出很多东西,可以生发出来的学问还是很广泛的,但在外力的作用下独尊儒术就把这个范围限制了,只能在这个范围内去悟,必须要悟的政治正确,好处是统一思想,坏处是越来越窄,西方文艺复兴和启蒙时代,我们正是八股文最兴盛的时候。 如果政治不正确又脱离现实,那是绝对没有生命力的,根本存活不下去,除非是像那十月啥啥一生炮响,送来那啥,开天辟地全部推倒重来。

    这种靠悟维系的文化成为具有艺术和审美价值的瑰宝是毫无问题的,但要让它重新焕发生命力,还是要有推理_质疑_批判的过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易经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jtcx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