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正确的沟通必不可少。
从你一张开嘴,交流就开始了。
会说话的人往往与身边人关系更亲密,社交圈更广。
不会说话的人常常不顾虑对方感受,让朋友敬而远之。
会沟通,是人际交往中必备技能。
01 你说的都“对”,但却不适合
生活中,在和朋友聊天过程中,会热衷于个人想法表达,觉得什么对的就一股脑说出来,基本上不顾虑他人感受。
有次朋友像我提出:“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想法,在聊天过程中总是找不到话题,处于被动地位。”
我给他建议:“你可以去多看演讲类节目,模仿别人表达方式。如果喜欢有趣点的,可以去看相声类节目。”
但是他说这两种方式都不怎么喜欢,然后我又从他平常说话一个问题入手:“我发现你有时候话到嘴边会憋回去,不如你尝试把这些话清晰地吐出来。”
他也表示不能接受。
看似上面提了这么多有效建议,朋友却一个都不能接受呢。
因为我只是在一昧传达自己认为对的建议,却没问他:“你觉得有哪些人说话方式,你是比较欣赏的?”
“如果你刻意练习,是否能做到他这样。”
有时候,学会倾听比一昧“教导”更重要。
学会听他的心声,看清他真正需要的。
“教导者”会经常陷入自己设想情景中,认为自己说的对,别人就能接受,有种“”听我的,准没错儿”的自信,但其实不懂别人需求的沟通,是一种无效沟通。
沟通不仅不到位,还容易帮倒忙。
02 少说多听是为了更好的理解
写作者与读者之间也是这样。
之前有看过一段话讲述二者之间关系:“你对一件事理解,基于你读过的书、见过的人、经历的事,但读者读你的文章,支撑他理解文章的,是他读过的书、见过的人、经历的事。”
也就是说,每个人对文章的理解都会不同。
怎么说呢,有些东西,为什么写出来别人无论如何都理解不了,是因为你们的经历、格局限制。
如果想让大部分读者懂,就必须符合大多数人实际情况,这样传达才到位。
写作最重要的事情之一是讲究与读者共情,如果你写出来的东西只是基于自己理解、而不是大多数人的理解,那这篇文章不具备适用性,也就不符合共情这个特点。
真正的沟通是将事件、信息、意见、看法清楚明白地传达出去,同时确定对方接收到了传递内容。
这个过程是双向的,需要双方共同去做到。
如果有一方占据主动权,那么这个沟通就是失败的。
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学会沟通,不要只在乎自己主观感受,而忽略其他人真实感受。
试着去靠近,给对方更多话语权,有表达自己空间,这才是沟通的首要条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