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我們这裡所見,堪布門色仁波切說明了功德和過患:
覺知但不渙散,將能解脱欲界心;明晰但不執著,能解脱色界心;無分別但保住覺性,境显無礙,所以能解脱無色界心。因此稱為「完全救度三界之密意」。就像這樣。
首先,思維這句話:「覺知但不涣散,將能解脫欲界心。」譬如,看到一朵美麗的花,你對它的善好特質完全清楚,但同時也明白它是無常的。因此,你不會被那朵花的美麗彻底掌控,這就是「覺知但不涣散」。
其次說道:「明晰但不執著,能解脫色界心。」「明晰」意指安住於明性的狀態而不作執取。勿須勤作地保任明性,且自然而然地安住其中,儘管這對初學行者來説並不容易。起先,我們必須刻意保任明性,而這段引述講的是已然串習不作執取的階段,那時明性已能自然安住。
第三,我們看到「無分別但保住覺性,境显無礙,所以能解脱無色界心」。念頭生起,但沒有執取,只有清晰且空的覺性。所知的客體並非不再出現,這是因為自性絶對不會灭止,它毫無終盡。這就是「解脫無色界心」。上述的講解來自我個人的體會。
接著,有關「客尘分別盡無餘」,文本有個特別的建議:
因此,不論生起何種分別念,全都不流於潜藏的放肆迷亂,也非心意造作與刻意的,而是不離開自然原始的正念,在此境界中,認識到「現起任何分別念的本来面目,要在现即解脱,不再延续的境界中,像是在水面上作畫一般,加以護持。這就是:「認識當中不延績。」
初次禪修的時候,心有時並不怎麽清晰。如先前所提到,會有一股細微的念頭之流,由於它們非常細微而無法在剛開始就認出,要等到它們變得比較粗之後才有辦法。無法認出細微念頭之所以有問題,是在於它們會變成一種迷妄的暗流。因此,文本中指示我們要安住於自然的禪修之中。
我們應該要自然地禪修,而非造作地禪修。「自然禪修」意指純然安住在離於散漫的狀態中,雖然念頭可能生起,但在它們生起的同時,行者都能一一認出。剛開始,我們必須刻意地保持正念,但可別涉入理性的、造作的正念。起初,不要對自己要求太多,只要安住在心的自然狀態中,並保持不受念頭干擾。念頭是否生起並沒有差別,只要保持安住而無散漫即可。正念好比熟水,冰塊落入熱水將自然融化。
保持自然的正念,即是安住於明覺與空性的無散漫狀態,勿須再做其他的事情。先前,行者可能帶著些許心意的造作在做禪修,但最好是让心安住在自然的狀態中,這就是自然的正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