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边的小豆豆高兴地说,每天妈妈准备的午餐都有山的味道、海的味道,言语里满是自豪和美味。潮汕人,也是有这样的福分的。
一、潮汕饮食
最惹人称羡的,莫过于潮汕的山海珍馐。
自小在北方平原地区长大的我长了一颗北方胃,半熟甚至生食完全是骇人听闻。在潮汕,一切都被推翻。
我们一行人在潮汕的美味暴击从一顿看似简简单单、平平常常的早餐开始。早餐铺在酒店临街对角,是一家24小时日夜营业的夫妻小食店。且不说经营的小食如何,24小时日夜营业已经是很不可思议的经营方式了,在北方只有便利店是这样的。这家小铺全天以白粥为主食,辅以二十多种腌制小菜+几种时令蔬菜,精华都在一碟碟腌菜里。
潮汕指潮州、汕头、揭阳三地,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孕育了丰富的海产资源,不具名的小鱼小虾廉价又鲜美,成为寻常百姓人家的桌前美味,潮汕人喜好鲜食,螺蛳、蚬子过水烫熟,捞出沥干,放酱油、粗姜蒜及秘制配料腌制,就是潮汕人一整天的下饭佐料了。
早饭罢,我们一行人步行前往游客观光景点--潮州的“牌坊街”,历史上潮州曾先后出牌坊91座,由外接广济门城楼、广济桥、韩文公祠、笔架山潮州窑遗址,内连开元寺、己略黄公祠、许驸马府及以甲第巷为代表的古民居群落,古迹遍布全城。故人与旧物在我们这只化成一声声啧啧称叹,了无趣味,唯独串起这老城的美食愉悦了味蕾。老城的美食一路逛吃,大概有10余种,猪脚圈、咸水粿、蚝烙、牛肉丸、春饼、沙茶粿、鸭母捻、甘草水果、肠粉、牛杂汤,每一样都是潮汕特色。有云,大隐隐于市,此话用在牌坊街的人与美食上,皆不为过。
小食还不足以撑起上海打飞的千里寻美食的意义,随后两天吃的海鲜大餐、牛肉火锅、潮汕早茶更加久久难忘。
食
食
食
10来种海鲜,一条忘了什么名字的深海鱼400多元,其余菜700元左右(包含几瓶tiger啤酒、椰汁),8人食,已经非常高性价比了。
高热量饮食必然搭配解腻茶,潮汕人喜好饮茶是随处可验证的,我们再大小店铺门前都能看到店老板闲坐饮茶的景象,即便店老板是中年女子,女子与邻里唠家常也能边聊边饮茶。此情此景,其实就是潮文化中的“功夫茶-茶文化”,原来理解的高雅之事,无非就是潮州人的生活日常。
爱茶人多,卖茶的地儿自然也不少,潮州城内常看到茶叶店,店内南北茶一应俱全,其中有一种叫“凤凰茶”的,最有潮汕地方特色。凤凰茶,指凤凰单丛茶,出产于凤凰镇,因凤凰山而得名,冲泡清香持久,滋味浓醇鲜爽,润喉回甘,是山的馈赠。
与凤凰茶同样常见的还有凤凰树,枝叶茂盛,闷热的夏季树下乘凉应该不错。三月初,我们一行深居钢筋混泥土中的人,漫游其间,心境瞬间开朗起来,我与同伴胡诌了一段小词:凤凰树上凤凰花,凤凰花结凤凰果,凤凰鸟吃凤凰果,凤凰果泡凤凰茶,凤凰茶种凤凰山,凤凰山上凤凰树……凤凰茶究竟是如何炮制的?凤凰树究竟有怎样的功效?似乎已经不重要了,每每提及凤凰茶、凤凰树就能想到那日漫步情景,已经十分闲逸,品茶的乐趣也不过如此了。
潮汕人民,居于山间就刀耕火种,放逐海边就以捕鱼为业,千年韩江静静的哺育两岸潮汕人民,立于岸边,看万家灯火,这一刻,人很多渺小也很伟大。
二、潮汕人
谈及人,潮汕的生与死也展现出了很本初的模样。
潮汕地区人讲自己的同乡叫“胶己人”,因闽南民系的人们"朝中无人",历史上并不受官府重视,发生灾难时,任其自生自灭的多,为了生存,本土潮汕人养成了抱团的习惯,到哪都认胶几人。
但古来爱抱团的潮汕人,如今却已散落在天涯。有一个说法:本土一个潮汕、国内一个潮汕、海外一个潮汕,可以看出四处生根的发展轨迹。有1000多万潮汕人零星分布在全国各地、自明朝起千万胶几人移民海外,青壮年劳务输出呈净流出状态,如今的潮汕三城,多半只剩下半百老人与孩童。
假装有图.JPG
(此处假装有图,华侨永远墓地购买广告)
这是在汕头看到的一则广告,出售华侨永远墓地,中华文化对叶落归根的应用发挥到了极致,游子远行却还要寻得一寸旧土长眠,不知是故人的心愿还是活人的脸面。
城市不再喧嚣,静得有足够的时间、空间聆听老者的故事,肖像画即是一种倾听。这让我想到《步履不停》中男主自青年时代就离家,与父母兄弟关系淡薄,但当多年后自己人到中年,才陡然发现“我第一次感觉到父母不可能永远都像以前一样。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但即便我眼看着父母年华老去,我却什么都没有做。我只能不知所措地远远看着同样不知所措的父母。”——潮汕人,更或者我们,都在面临这样的不知所措。
潮汕人李嘉诚
戏说几句见闻,据载客的小哥说,李是潮州人,但因潮州fubai风气,李并不喜欢自己的故乡,我们一行只在潮州古城开元寺功德榜上看到了捐赠百万名列榜首的李,其他未见重大建设项目。小哥讲,李将回馈家乡的资金投在了汕头,汕头大学耗资80亿,是全球唯一一所由私人基金会资助的公立大学,李是校董会的名誉主席,资金多半都是他出的。仅这两件事,一个人的影响力,足以让我们重新认知人能带动的力量有多大了,人生一世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云泥之别。
三、潮汕猫
猫是潮汕生灵圈不可或缺的重要一员。广东东北角的这几座小城临海而生,虽四季如春,然而季风性暖流让山和海的水分充分在这里驻足,小城终年潮湿多雨,老鼠与猫成了小城的常住民。严格讲起来,猫比老鼠来得要晚一些,猫的出现负有使命感,4000年老城的猫鼠大战中,猫没有将老鼠消灭殆尽,却在人中间找到了立足之地。也因此,在潮汕的大街小巷,我捕捉到了人猫共处的奇妙画面。(毕竟在别处,猫从来都是躲着或傲娇的远离人群的)
断尾猫,在潮汕已经见了几只,原以为是什么稀奇品种,猫主人说母猫原本就断尾,小猫便遗传了这般模样。我猜想,断尾猫的祖先可能与老鼠大军进行过一场生死搏斗,险些丧命最终断尾求生;又或者鼠疫爆发,猫鼠大战,猫断尾险胜,保了潮汕平安。我更喜欢第二个版本的猜想,断尾,是猫的军功章。
这只猫走街窜巷如入无人之境,抓拍时正在随地大小便,取证!
最近《夏目友人帐》大电影上映,猫大人很忙,我在想,潮汕猫可能也握着一本友人帐呢,人类,颤抖吧!
四、潮汕藤艺
汕头骑楼老城区,本有一家叫“涂记老藤铺”的藤制品手艺店,我们去的时候骑楼正在翻新,街道除了脚手架已空无一物。店老板年事已高后继无人,藤工艺可能也随着这轮翻新成为历史。
所幸在回程前几小时去了一趟由汕头大学和市工业设计协会联合主办的“藤的故事”藤艺展,看到了藤制品传承的一丝痕迹。展品都是汕大的学生远赴梅州学艺的概念款作品,虽然谈藤的延续还为时过早,好在概念款也都走了实用主义,最喜欢的就是猫包了,潮汕的猫私有这一款藤艺猫包,一点也不过分!
五、潮汕海岛
第三天去了汕头城东的南澳岛,南澳岛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商贾海上互市之地。古有,南宋皇帝当年仓皇难逃,便在南澳建行宫久住,遗址尚存。今有,南澳因距离台湾高雄仅162海里,常有生活困顿的渔民迁居台湾,岛民不过7万余人,台胞已经有10多万了。
现在上岛交通已十分便捷,市中心搭公交车可直达,岛上每十分钟都有环岛公交上下客,想去哪个景点说走就走。我们当天海风偏冷,不敢逗留太久,只在“北回归线”、“青澳沙滩”玩了一个多小时,行程不敢的话,可以花一整天时间享受海风、沙滩、阳光以及幻想海尽头的台湾。
六、潮汕信仰
寺、庙、神教在这里互溶。盛行的庙宇当属妈祖,广东地区本土自古以来就有祭拜妈祖的习俗,大小村落都能看到自筹自建的妈祖庙、天后宫;寺庙见了两处,潮州牌坊街的开元寺、汕头城区公立医院附近足有六层楼高的天主教堂、南澳岛上掩于村落间的天主教会。
我们常说中国人无信仰或信仰意识薄弱,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史》给出的答案是国人重人情伦理,信的是几千年不衰的儒家思想。若如此理解,潮汕人抱团取暖本是一个重人情的社会团体,宗教信仰与儒家思想又如何在这里百花齐放的呢?
每去到一个陌生的城市,体验当地的人文与自然是最大的意义。人类世代繁衍久居一池,祖辈传下来的通透智慧,在当下滋养本地人,也浸润外乡人,外乡人十分欣喜,世界之大,有钱的话,真想出去走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