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有的感性行为最好是为理性服务的,如果没有理性的引头,纯粹的单纯单独的,只有一点一线的感性是没有意义的。所以我的常常自发的感性,随意的感情泛滥,像是浪费精力的。如果背后没有一个可靠稳当的目标牵引的话。
要做大事业,就一定要“收买”人心,做事情要做人心所向的事,靠拢“人心所向”的目的是为了理性的自我目的,不是为了所谓的仁义道德,不是为了情感上的目标,是因为有着理性的“事业”目标。但身处其中的人心往往只懂得感性看待,以为大事者都是感性与情怀的为人。其实所有的感性都是为理性服务的。
曹操很多时候听军师的那一套理论听对了,因为军师懂理论,懂大“道”理。
二、人是因为利益在在一块儿的,任何一个群体都是。所以讲感情好或是不好是不理性的,首要考虑的是利益关系。如果两个人有矛盾,有私人恩怨,但是有共同利益,甚至可以合作。这是读曹操这本书看到的。
张绣可以向曹操投降,许攸也可以弃袁绍投奔曹操,曹操也可以投奔袁绍,刘备也可以投奔曹操。总之是,古代的合作或打架就像玩游戏一样,全看当时的处境。原来古代的人没有所谓的义,没有绝对的敌人,也没有绝对的朋友。一切都是看利益是如何变化的。
三、知道和做到是有区别的,看采访北大或清华的学生,虽然他们认知很高<能说出一些大认知,如过程重要还是结果重要,这个问题没办法回答,要看不同的事情>,但是他们能不能做到,所说的那种境界是另外一回事。高学历可能代表着高认知高的理论知识,但是还要看他们的实践能力,他们的认知能不能够指导他们的个人去言行一致,身心合一的做事情。这才是本质所有的,东西都要拿到实践中去检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