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清河|想起八月十五

清河|想起八月十五

作者: 印记_成长 | 来源:发表于2020-10-03 00:31 被阅读0次

    文|清河


    看到朋友圈初中同学到乡下打糍粑的图片,思绪情不自禁飞回童年的中秋节,飞回到打糍粑的场景……

    童年时的山村人家过中秋节,是没有月饼这样的高大上的玩意儿的,基本上家家户户打糍粑欢庆中秋节。

    中秋节的时候,姑姑、姑父,表兄弟姐妹们都回来了,奶奶、妈妈、婶子早早地打扫卫生,把平时不太住人的屋子、不太用的桌子擦得干干净净。永远都不会忘记的是,泡好一大盆子糯米。

      等到中秋节这天上午,就到了打糍粑这一庄重时刻了。

      奶奶把糯米从盆子里滤到烧箕(注:用竹篾丝编制的一种盛菜、过滤用的一种器具)里,放到一个大甑子(注:木质桶状器具,蒸饭专用)里蒸熟,然后倒进洗干净的兑窝(注:整块石头制成,用来捣碎东西的器具)里。接着,家中最强壮的两个男人,一般是我爸爸和一个姑父,就一个人拿着一根大竹竿开始打糍粑。

      说是打糍粑,其实是挤压。开始的时候,竹竿还可以轻松地在蒸熟的糯米上快速地捣来捣去。可是随着糯米慢慢变碎,黏性也越来越强,打糍粑的力度要求越来越大,动作也越来越慢。往往是一个人竹竿捣下去,另一个人再紧贴着竹竿再捣进去,顺便把黏黏的糯米压在兑窝底部,这样第一个人才能费劲地把竹竿给拔出来。如此反复,待到所有的米粒都捣碎黏在一起了之后,两个打糍粑的人已经是汗流浃背了。

      这时候,他们俩确认一下眼神,同时喊一声“起”,就用两根竹竿穿着捣好的糍粑,抬到已经铺好干米面的桌子上。

      趁着大人们开始做糍粑,我们小孩儿就拿着还沾着不少糍粑的竹竿开始啃,现在想来那没有作料的糍粑应该是不怎么好吃,但那时候觉得那糯滋滋的味道挺好。

      做糍粑一个重要的工序是揪髻子(注:把糍粑分出均匀的一小块一小块),这一般是我奶奶的工作。刚打好的糍粑又黏又烫,要揪出均匀的髻子可不是容易的事情,但这难不倒能干的奶奶。她的秘诀是在旁边放上半碗鸡蛋清,每次揪的时候手指蘸上一些鸡蛋清,可能具有降温防黏的作用,然后捏住那一大块糍粑,再用手稍微比划一下,就揪出一个个几乎大小均匀的髻子了。

      接下来的工作就技术含量小多了,把髻子在干米面上滚上一遭,用手轻轻一搓,让它变成一个小圆球,再一个个放进用木板做成的原形磨具,用手掌轻轻压实。取下模具,一排大小一样的圆形糍粑就整整齐齐地排列在那儿了。

      有时候,为了增添喜庆的氛围,还会在糍粑上用红颜料印上一点儿花。印花有专门用木头雕刻的类似印章的玩意儿,上面刻着花或者写着吉祥的字,在红色的颜料里蘸一下,然后盖在糍粑上,顿时提高了糍粑的颜值。当然,还有一种特别简单的印花方式,用柏树叶子蘸点颜料,往糍粑上一放,就印出了树叶别致的样子。至于那种红色颜料是什么成分,时至今日,对我来说依然是个谜。

      糍粑的吃法比较简单,但有多种。对于新做好的糍粑,用文火一煎,便会变得十分的软,用手撕下一块,蘸上白糖吃,非常的不错。这可能是糍粑的最好吃法。当然,还有煮着吃、油炸着吃的不同选项。我对糯糯的食物不怎么喜好,所以没有太多的深刻体会。

      待到中秋节晚上,一家人坐在晒坝上,喝着茶、吃着零嘴,沐浴在皎洁明亮的月光里,随意地摆着龙门阵(注:重庆方言,为侃大山之意),这可能才是过中秋节最惬意的时刻。

    2020.10.02夜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清河|想起八月十五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jwiu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