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我们看到的设计师相互之间有什么关联和影响?
策展人A:我也是其中一位设计师的学生,89年毕业,我的老师对我后面的人生(方向)有很大启示。意大利有很多设计,每个设计师都有自己的特性,也有所处时代的烙印,而且设计师相互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设计也离不开所处时代的技术和材料,把这些最前沿的技术材料用到自己的设计中。
策展人B:昨天的设计师说过“如果没有,那么你去创造”,今天阿奇勒设计的集梯子、板凳、写字台一体的设计,充分体现了他的创造性。
主持人:对材料熟悉和技术对设计师非常重要。阿奇勒说:好的设计师要删除、删除、删除,把不好的东西删除。大师都做到极简,极简是最关键的。很多设计师把自己的工作当作玩儿,所以全身心投入自己的工作。玩儿给创作带来很大灵感。工作就像玩儿一样,如果在工作中不把工作当作玩儿,那我们完了!
策展人B:南达是位女性设计师。从设计的思想自由性,不受外界限制来看,设计与艺术完全想通。
策展人A:设计时要经常和艺术对话,让我们产生亲切感和第六感,让我们设计出更好的作品。
观众A:当代年轻设计师的困惑,如何挑选设计方向?
策展人A:作为一个设计师首先要寻根,了解自己文化的根。这个非常重要,如果学会这些,就会成为你手中的牌和材料。对科技了解和新材料的认识非常重要。例如:当代的AI技术,只有了解后才能运用到你的设计中。作为设计师,我们肩负着环境气候各种责任,所以我们的设计还要考虑环境、气候各种因素。设计师工作是提供解决方案。
主持人:每个年轻设计师要善于筛选自己的导师。好的导师能知道你如何做出快乐的导师,选择你认为能为你带来很多激情的大师,才能在未来设计中将激情融入设计中。
观众B:如何让这种交流持续?
策展人B:我们有设计参展活动,下月网站会公布活动方案。我们希望收到来自全世界的设计作品来参赛。交流也很重要,人与人间的交流会有摩擦,但是过后就会好。
观众C:如何激发孩子对艺术的好奇?
策展人B:有一本意大利作家专门为孩子写欣赏艺术的书已翻译并即将出版。
观众D:关于设计作品的价格以及消费者的承受力问题
策展人B:Arco灯2500欧,包含了设计师投入的时间、精力、材料等等。大品牌设计师也有价廉物美,比如宜家、H&M里,也都能找到这些大设计师的作品。意大利的生活方式不是追求贵,生活空间里有不同价位的艺术品。
Arco Light观众E:如何培养孩子的创造力?
策展人B:没有一个配方,首先尊重孩子的自然性,越自然越好。
主持人:中国人投入很多时间教育孩子,这是很好的习惯。意大利家长常带孩子去博物馆、古建筑了解历史。孩子在学校受到的教育只是一部分。而环境对孩子非常重要,特别是小时候的耳濡目染,会植入孩子的记忆深处。常去展览会、博物馆、艺术馆,都会进入他们的心中。创意本质来自于社会的交流,所以没有一种固定方法造就成功。最后感谢意大利驻沪总领事文化处组织的一系列的文化交流活动!
底座 身边 蒲公英设计与艺术(许树建)
一年一度意大利电影节照例在静安文化宫展演,记得是第三年了!意大利大使馆工作非常踏实认真,今年是科技处长主持,放映两部去年专门拍摄的两位意大利设计大师的生活片,有对话也有作品。
精彩的往往是看完后的对话。两位意大利女士是策展人,本身就是设计家。一位中国小伙用索尼相机加手柄拍摄,一位意大利姑娘用苹果手机加最新的可全方位转动的手柄拍摄,同声翻译非常精准,因为意大利语我是一丁点儿也听不懂。我们思南读者刘霄还提了一个高质量的问题:意大利家庭如何培养孩子的创造思维。佩服她的大胆和思维。另一位女士提出,设计与艺术在中国完全是有隔阂,假如有人这么做了反而被人看作不务正业。
我看着台前的意大利人与台下的中国人,这本身就是一个跨界的讨论。好在意大利大使馆已经熟悉了静安区,好在来参加者也熟悉了意大利人的脾气。设计好像应该归于工科,它必须与材料相关,而它的创意必须出于艺术的冲动,它可以原创,也可以在一个设计的基础上再创。一个词:删减、删减再删减。从创意到设计,到生产必须是一个简洁、有用、美观的东西。
设计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还是一个奢侈品。40年前温饱还没解决,开放后,劳动密集型是解决为别人加工,有了钱,开始仿制,贴牌。而意大利设计家,他的家庭就曾经是一个设计师的家庭。扬州现在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小提琴生产基地,从普及琴到高档琴,中国的模仿是世界一流。但是要出来一个全新的东西,大概还要几代人。
意大利大使馆最后回答了刘霄的问题,意大利家庭经常带孩子去看博物馆,看各种展览,接触大自然,而中国孩子经常在学习画画、练琴、毛笔、外语。出来我也与刘霄探讨,这确实不同。但是现在改变得了吗?
意大利设计师的故事 策展人A和B 提问才能聚焦知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