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电影的认知比较晚,我还记得12年在石家庄第一次相亲的时候,是一个同为老家平乡大我一届的女生。那个时候自己腼腆至极不会说话,倒是那个女生大大落落的跟我说了自己对于电影的喜欢,后来也聊到了县城里的个人成长人际关系,原来她和我初恋的关系还是很不错的,经常一起去电影节音乐节。我后来跟我初恋说了,她直言不讳的说你不是她的菜。这个我当然知道就那一面然后就没有下文了。
但让我再次对这段经历产生回忆的时候,并不是因为第一次相亲或者和初恋之间的关系,而是我接触了电影,15年,那一年我辞掉了工作,新的工作却迟迟没有到来,我只有用电影来慰藉自己了。
不过也是有意识的。
从李安开始、昆汀、诺兰、杨德昌、侯孝贤、黑泽明、陈凯歌、斯皮尔伯格……当然也少不了豆瓣评分。整个过程有享受的,也有痛苦的,有时候可以很自然兴奋的写下观影感,有时候看完了忽然不知道自己该去表达什么。而我接触的第一部贾科长的电影是三峡好人,看完之后的我很兴奋,却又不知道能表达什么,只觉得有种淡淡的苦涩的失意的迷茫的但又十分亲近的感觉。当时我一下认识的这个是我之前所没有过的观影体验,然后就一口气看完了贾科长其他比较新的电影,有的老一些的因为资源没有找到。自此贾科长在我心目中的地位已经是中国最好的其中之一了。
后来也断断续续看过关于他的采访,还有纪录片汾阳小子贾樟柯。简单对他有些初步了解,但从尚深入了解过,因为后来我开始忙了,没有那么多时间潜下心来去思考了。
最近和t博士一起看了站台,又看了一遍汾阳小子,突然就发现他的电影我能看懂了,知道他想说的是什么了。这又让我想看一下之前加入书架的贾想,书中是记录他拍电影过程中的一些想法,但也夹杂着一些个人的成长经历,我觉得这种风格和村上春树的我的职业是小说家还有当我跑步时我谈些什么很像,既有娓娓道来的人生经历,又有深刻的人生哲理,是我所喜欢的风格。
喜欢他的电影,喜欢他的文字,并不是因为他的电影多么美,他自己都说自己的电影是粗糙的未加修饰的,他也喜欢用非职业演员去进行最自然和真实的表演,他本人和他电影文章里所描述记录的一样,坦诚真实。
陈丹青在序里说到:“他说,他在荒败的小县城混时,有很多机会沦落,变成坏孩子,毁了自己。这是诚实的自白。我在知青岁月中也有太多机会沦丧,破罐子破摔。刚才有年轻人问:“谁能救救我们?”我的回答可能会让年轻人不舒服:这是奴才的思维。永远不要等着谁来救我们。每个人应该自己救自己,从小救起来。什么叫作救自己呢?以我的理解,就是忠实自己的感觉,认真做每一件事,不要烦,不要放弃,不要敷衍。哪怕写文章时标点符号弄清楚,不要有错别字——这就是我所谓的自己救自己。我们都得一步一步救自己,我靠的是一笔一笔地画画,贾樟柯靠的是一寸一寸的胶片。”
而同样贾也在回忆自己去大城市讨生活的日子:“在那些日子里,我有过许多任何一个从小地方到大城市来讨生活的人都可能会有的经历……尤其是,当你睡到半夜三更被人毫不客气地叫起来接受盘查的时候,那你就会切切实实地体会到你在这个地方真正的社会地位——在这个城市里你没有户口,没有固定的正式工作单位——在这儿一些人的眼里你是所谓的“社会闲杂人员”。尽管像我们这样的人比起某些有正式工作的人来说,实际上要辛苦得多,也要努力得多,但在当时,在这样一个问题上,我们没有任何发言权——我真感到不公平。
就是在这样一个生存空间里,我逐步地形成了自己的一个基本生活态度:那就是不要去迷信任何人、任何事、任何机构,相信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才有可能去实现自己的目标,证明自己的存在价值。”
他们两人所表达的价值观是趋同的,我想这也是我自己努力的方向吧,不然也不会让我产生共鸣的。
网友评论